爱玛天性细腻敏感,年少时在修道院求学,沉浸在浪漫主义爱情小说的情节里无法自拔,一心向往贵族生活和完美的爱情。与查理相遇后,她决定编织一出属于自己的浪漫爱情故事。
然而,当美梦醒来,滤镜褪去,一切又变得平庸单调又让她痛苦无比。
与其说是渣男们负了她,倒不如说是她自己欺骗了自己。可怜的爱玛命运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直到生命尽头也没能从噩梦中走出来。
01已婚的艾玛两次出轨,让人大跌眼镜
自成书以来,读者们对福楼拜笔下自私虚荣的包法利夫人的评判不绝于耳。尤其是她与渣男罗道尔弗那段意乱情迷的婚外情,更是为人所不齿。
甚至爱玛还想着要带着小女儿与他私奔。
罗道尔弗书写爽约信那段也堪称书中经典桥段。福楼拜在这封信中穿插了罗道尔弗下笔时的心理描写,与落笔成信的字字句句,形成强烈反差,使这位著名渣男自私虚伪的一面跃然纸上,也让一代代读者们站在上帝视角怜悯可怜的恋爱脑爱玛。
爱玛收到信后躲在阁楼读信时,福楼拜的妙笔竟然没有着墨于心理描写,只是写了当时阁楼的闷热和窗外的噪音,爱玛“慌里慌张”、“颠三倒四”、“手里的信窸窸窣窣地响”……我们完全可以感知到她当时的心情,羞愧、愤怒、悔恨、失望,重重情绪交织在一起,使她“要从窗上一跃而下”。
可见当时巨大的情感已将爱玛吞噬,她慌乱迷茫根本没有理智去分析这封信带给她的启示{所以才会有下一段与赖昂的情感纠缠}。
试想,如果爱玛心情平静后有理智再去分析一下罗道尔弗的爽约信,能像我们读者一样从中得到哪怕两句话的启示,恐怕爱玛命运的轨迹会转变方向。
而且当我们从全书视角出发分析这封信时,发现这封包裹着一堆漂亮借口的爽约信中,竟藏着全书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02热情总是要退却,我们终会厌倦
有句话说:人有三分钟热度,婚姻有七年之痒。
从科学角度解释,热恋期(包括对某种事物)的人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这些自身分泌出的化学物质会让人仿佛置身云端。
但当18个月-2年后,这些神经递质就如潮水般退去。心理学称之为18个月效应。
比如爱玛的三段感情,从动心到厌倦时间都不长:
1.自己的丈夫查理,老实本分男,她却嫌他没情调,给不了她风花雪月。
2.情场高手罗道尔弗,风流倜傥情话连篇,却给不了她脚踏实地的生活。
3.文青莱昂,跟爱玛谈得来有共同语言,却怯懦穷酸,给不了她奢华的生活。
当然就算是她真的跟梦中情郎子爵结婚,结局也未必圆满。因为爱玛对上流社会的浪漫爱情充满不切实际的向往,所以任何一段感情她都会厌烦。
“热情终将褪去”,如果当时爱玛真的读懂爽约信中这句话,恐怕应如当头棒喝一般清醒了吧。
结婚对象是谁没有知道自己是谁更重要。
杨绛先生有句至理名言:“婚姻的残酷真相是,不管和谁结婚,都是和自己过,不要期望过高。”
自己调整好心态,热情褪去后先好好爱自己再慢慢爱别人,跟谁结婚都会是美好的结局。
03命这个字,永远打动人
不仅在爽约信中,在全书的结尾,查理和罗道尔弗会面后,“他甚至于添上一句伟大的话,有生以来他说过唯一一句伟大的话---错的是命!”
命这个字被福楼拜浓墨重彩地再次提及。
这不禁让我思考到底什么是命,也许三观就是一个人命。
众所周知,所谓三观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就是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见过的人。爱玛的世界观基于少女时代接受的贵族小姐式教育。
她会弹钢琴爱读诗,更向往那些贵族社会的风雅生活。她读的那些浪漫主义文学,灌输给她满脑子诗情画意和理想化的爱情。
她见过渥毕萨尔庄园的奢华生活和子爵翩翩起舞,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短暂片段和她度过的小说情节重叠让她分不清虚幻和现实,被幻想牵着走,按照小说里的模式设计自己的生活,最终走向悲剧结局。
而价值观,就是你认为什么是对的。比如,查理认为毫无波澜的安稳生活是他追求的;爱玛认为拥有刻骨铭心光彩四射的浪漫爱情才是人生目标;罗道尔弗的满足是对不同女人的猎奇和手拿把攥的金钱;赖昂追求的精神契合和送上门女人;勒乐追逐金钱利益;药剂师要名利……不同的价值观导向的命运结果必然不同。
人生观则更为宏大,是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总体对人生的看法。如果爱玛的人生观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世间每时每刻的珍爱,她断不会轻易结束自己的卿卿性命。
作者福楼拜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就是爱玛”。
站在爱玛悲剧的结局看她的来时路,我真的不忍心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她进行任何评判。如果我有机会在她最绝望无助时见到她,我会真诚地望向她深邃的眼眸,握住她颤抖的双手,告诉她我们老祖宗说过的一句话:命自我做,福自己求。
我相信这句会如一道阳光般照进她黑暗绝望的世界,让她瞬间从自己编织梦幻中醒来,再不沉迷于幻想再不把美好的希冀寄托在任何人身上,而是回归自我活出生命最本真美好的样子。
作者:
杜若语,第1期阅读写作成长营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