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战场当逃兵,因过度好色被暗杀,为何史书夸他是社稷之才

郝萌观察过去 2025-02-21 05:35:47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战火四起,英雄辈出。

然而,在这场风云诡谲的较量中,有一个人却活成了一个谜。

身为宰相,他曾主动请缨上战场,却在关键时刻仓皇而逃;身为朝廷重臣,他两度统领平叛大军,却被后世骂得体无完肤;更令人费解的是,他纵情声色,最终被人暗杀,史书却依然称他为“社稷之才”。

他就是唐朝的王铎,一个让人难以盖棺定论的男人。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农民起义的烈火烧遍了大唐的版图。

乾符四年,王仙芝、黄巢的义军攻破江陵,唐僖宗急得团团转,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宰相郑畋主张安抚,认为只要渡过饥荒,乱军自然会散去,而另一位宰相卢携却坚持武力镇压,提议任命高骈为平叛总指挥。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眼看会议要陷入僵局,王铎突然站了出来。

他放下手中的笏板,语出惊人:“既然诸位意见不一,那臣愿亲自领兵,平定叛乱。”在场的大臣们一片哗然,毕竟在古代,宰相是文官的顶峰,主动请缨上战场的情况少之又少。

唐僖宗大喜,当即封他为行营兵马都统,让他统领平叛大军。

然而,王铎的军事才能显然跟他的仕途运气不成正比。

他驻守江陵一年,非但没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反而眼睁睁看着黄巢大军兵临城下。

眼见大势已去,他果断决定撤退,把守城的任务交给了一个降将刘汉宏。

结果,他前脚刚走,刘汉宏后脚就叛逃,江陵城彻底沦陷。

朝廷震怒,罢免了王铎的宰相之职,然而没过多久,长安失守,唐僖宗仓皇出逃,才发现能用的人实在不多,只好再次起用王铎,令他继续领兵平叛。

这一次,王铎的运气似乎好了些。

黄巢的势头虽然凶猛,但李克用、朱温等一众军阀相继加入剿灭叛军的行列,战局逐渐逆转。

最终,黄巢败退,唐军收复长安,王铎也顺势向朝廷请功。

然而,乾隆皇帝在后来评价他时却毫不客气:“坐镇数载,老师縻饷,无尺寸之功,乃腼颜表请还朝。”意思是,这位宰相除了耗费朝廷钱粮,几乎没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竟然还有脸回朝邀功。

更让王铎饱受诟病的,是他在战乱中的奢靡生活。

别人打仗是拼杀厮杀,他打仗却是美女环绕,金银珠宝不离身,活脱脱一副公款旅游的派头。

甚至在某次军务紧急时,他的部下恶作剧地对他说:“大人,夫人从京城赶来了。”王铎大惊失色,立刻把怀里的美人推开,慌乱地喊道:“黄巢从南边打过来,夫人从北边袭击,这可如何是好?”属下哄堂大笑,他这才反应过来被戏弄了,随即又哈哈大笑,一把搂过香喷喷的美人,继续沉醉其中。

最终,他的这种奢靡生活也成了致命的催命符。

被贬为沧景节度使后,他依旧鲜衣怒马、美女簇拥,结果被魏博节度使乐彦祯的儿子乐从训盯上了。

一个手握兵权的军阀世子,见到这样一个花团锦簇的肥羊,怎么可能不动心?于是,乐从训半途设伏,将王铎及其家属、随从三百余人尽数杀害,财宝被洗劫一空。

这一次,王铎再也没有机会逃跑了。

按理说,一个战场逃兵、奢靡无度的宰相,史书里该把他骂个狗血淋头才对。

可奇怪的是,《新唐书》却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为“社稷之才”,认为如果没有他,大唐可能早就被黄巢推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王铎虽然军事才能平平,但他在朝廷内部的影响力却极为深远。

他善于选拔人才,深得士族集团的支持,因此即便被贬黜,依然能迅速东山再起。

在他主持江陵防务期间,他招募抚慰流民,修缮城防,为唐军的反攻奠定了基础。

而在平叛战争中,他的号召力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促成了各地藩镇的联合作战。

可以说,虽然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事统帅,但在那个大厦将倾的时代,他至少是一个能让局势不至于彻底崩盘的稳固力量。

有人说,王铎是个幸运的官僚,靠着关系一路爬上高位,最终却死于自己的奢靡;也有人说,他是乱世中难得的定海神针,尽管没有统兵打仗的天赋,但在朝堂上,他的存在本身就能维持大唐最后的体面。

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王铎到底是庸碌无能,还是力挽狂澜?或许,这个问题,连他自己都未必能回答。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