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关羽是否不负“武圣”之誉

九历史 2022-06-15 23:41:40

对于正史上真实的关羽,我左看右看,横看竖看,怎么看都是一尊威风凛凛的战神,不负“武圣”之誉。

现在有很多人质疑关羽的能力,质疑关羽的“武圣”的资格,一方面是发现《三国演义》里关于关羽的许多战绩是不存在的,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斩文丑等等。另一方面是关羽走麦城、失荆州,致使蜀汉局促于益州一地,最终困蹙而亡。

应该说,这两方面质疑都是合理的。

毕竟,能被称为“武圣”,其能力就应该与“武”字相贴切:一、个人武力指数超常,有万夫不当之勇;二、有过人武略,具备将帅之才。

我们先来说第一点。

论个人武力指数,中国有一句古话,是专门用来形容一个人单兵作战能力牛逼屌炸天的:“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这句话所描绘的情景,出现在演义小说中,屡见不鲜。

但在正史中出现,仅《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关羽斩颜良”一例,可谓空前绝后、绝无仅有。

书中写:“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阵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关羽趁人不备,搞偷袭。

但是,认真想一下,颜良上战场是干嘛来的?绝不可能是观光看风景或者读书打瞌睡,为的就是打仗!而且,颜良端坐于“万阵之中”,手下有成千上万名将士兵卒护卫着,竟然被关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斩其首还”,在阵中将之秒杀,并从容割下首级,提在手里,“诸将莫能当者”,来去自如,予取予求,犹如无人之境,简直是天神一般的存在。

一句话,关羽的“万人敌”之名,绝非《三国演义》的夸大和虚构。

《三国志》作者陈寿也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自三国以降,历朝历代,每有凶悍勇猛之士出现,人们都喜欢以关羽作为标杆来比较,却始终无人能复制关羽“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好戏。

再说第二点。

蜀汉集团前期经营荆、益二州,关羽独掌一州,可谓方面大将,举足轻重,国之大梁。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胜利夺取汉中,出师秦川的条件已经具备。上庸申耽已经投降,后顾之忧也已经解除。

关羽已经年近六旬,油然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认为已到出宛、洛之机,于是独领一军北伐。

许多持“事后诸葛亮”观点的人认为关羽这是轻举妄动、盲动,没有大局观,没有意识到来自东吴方面的威胁。

其实,关羽也不是没有防备东吴人的狼子野心。他专门做了精心的准备:修筑江陵城、建造烽火台预警系统、训练水军。

可以说,关羽如果不在这个时候举行北伐,而坐等樊城的曹仁打过来,一旦惦记着荆州的东吴配合曹军做出从旁协战之事,形势会更加窘迫。

所以,关羽主动出击,反而占据了先机。

北伐战争打响,关羽大败曹仁,自江陵突进五六百里,围困襄阳,又把曹仁锁死樊城。于禁、庞德引军来救,结果七军被淹,于禁跪降,庞德就死。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心胆俱寒,只好驻军原地等待张辽。曹操在许昌都坐不住,一度想迁都以避关羽锋芒。

彼时,陈寿用了“威震华夏”四个字来形容关羽的赫赫威势。

仔细算算,从北伐开始,到败走麦城,关羽所牵制和交战的对手有曹魏方面的曹仁、于禁、庞德、徐晃、满宠、张辽;孙吴方面的吕蒙、陆逊、朱然、蒋钦、潘璋;自己一方的叛将糜芳、士仁等等。即关羽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孙、曹两大集团,虽败犹荣。

遥想当年霸王项羽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刘邦逆袭,在垓下做了逃兵,尚且成为光照千古的大英雄。

关羽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审时度势,强挑横梁,气吞山河,搅得中原天翻地覆,几乎就要成功,且纵观整个三国时期的大规模战事,以一人挑大梁独唱主角的,也仅此一出,关羽被尊为“武圣”,乃是实至名归;刘晔赞 “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绝非虚言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