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
4月10日随着美国对华关税激增到125%,中国的反制也同步提升到84%。
现如今特朗普方面已对我国关税加征至145%,而我国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4月12日起,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
各大媒体头条连篇累牍,资讯平台评论区里更是人声鼎沸。
人们一边担忧物价飞涨,一边又好奇:这场由关税交锋演变而来的博弈,会不会失控到另一种极端——从经济撞击滑向军事冲突?

有人说,也许这是多虑;也有人认为,历史无数次证明,经济纠纷往往只是大国间更深层次角力的前奏。
然而回看许多专家的论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非张召忠莫属。
这位被大家亲切的称为“局座”的海军少将,从多年前就对中美博弈的走向做出预警:
中美一旦开战,美军也许会按照这几个步骤打击中国。
一、张召忠预言的四步打击策略张召忠出身于海军,深耕军事评论领域数十年,他所提出的美军可能对中国采取的四步打击策略。
即网络攻击、经济制裁、挑动地区问题和海上封锁,从理论到操作层面都有其借鉴性的“前车之鉴”。

无论是美国在中东的伊朗网络攻击案例,还是近年来对俄罗斯、伊朗和其他对手的经济制裁,都让世界看到了美国在全球施展政治与军事影响力时的多元化手段。
第一步:网络攻击
现代战争早已不仅靠坦克飞机轰隆登场,网络攻防在国与国的冲突中成为最先敲响的警钟。
美国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网络司令部,早在2019年就对伊朗发动过网络打击,以破坏其导弹控制系统;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更是投入了大量资源来防范外部势力的干扰。
可以想见,一旦中美交锋的军工复合体启动,袭击电网、通信、金融系统等这些“看不见的战场”恐怕就是第一波交锋。

中国自然也早有准备,如量子通信技术取得突破,2024年发起“护网行动”有效拦截了多次境外网络攻击,这些亮眼成绩也多次在国内官媒上予以公布。
假如张召忠的这个预言一旦成真,中方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卡位与防线,将成为阻断“无声杀手”的关键。
第二步:经济制裁
美国对华征收惩罚性关税,看似是要破中国的制造业根基,实则是经济战的前奏。
特朗普政府从2018年“301调查”后续的多轮加税,再到未来几年关税税率不断攀升,形成极具杀伤力的经贸重压。

新一轮“封锁”不单在关税层面——对芯片、高端零部件的出口限制,以及对中国科技企业等的定点打击,充分体现了美国对中国经济软肋的卡位。
不过,面对持续升级的制裁,中国也绝非毫无招架。
稀土出口管制的尝试、明确列出的“不可靠实体清单”等一系列组合拳,针锋相对地封堵美方关键技术或原材料供应缺口。
毕竟中国稀土在世界供应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旦中国严控稀土出口,许多美企将面临生产困局,甚至陷入停摆。
若贸易战加剧演变,双方你来我往的制裁、反制裁举措恐将进一步裹挟全球经济,让普通消费者也成为这场博弈的受害者。

第三步:挑动地区问题
除了经济和科技层面的强压,美国在亚太地区也步步紧逼。
例如,它在“印太战略”框架下积极拉拢区域盟友,菲律宾最近就因得到美方军事援助而开始扩建基地。
这背后折射的并非只是一国的意志,而是美国试图在南海、台海制造多重牵制,消耗中国的精力和资源。
美国在这些地区加深存在,可能令局面进一步复杂化:一旦有人想利用地区争端引发外部势力的介入,冲突就更易失控。
中国对此也早有应对:自2024年与东盟签署《南海行为准则》后续协议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就南海航运、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不断加强对话,努力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多家省级卫视的相关分析也指出,这些举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外部势力的渗透。
所以一旦中美之间的矛盾激化,美国可能会挑动周边的不稳定因素,形塑对华施压的多重战线。
第四步:海上封锁
美军针对中国的“岛链战略”始于冷战时期,如今却因中国崛起而被再度赋能。
第一岛链、第二岛链至第三岛链环环相扣,美军在关岛、日本等地都加大了军事部署,期望在远海和近海层层控制海上要道。
此举的意图并不难理解:一旦真有大规模冲突,美国可用封锁切断中国海上能源供给,让中国经济“断氧”。

但与此同时,中国近年来同样没闲着。
福建舰航母编队的战斗力不断提升,北极航道的中俄合作也在央视报道中得到肯定,这些都成为破解传统岛链封锁的方式。
海军装备的现代化和多元化,使中国对远海航道的掌控能力与日俱增。
正如张召忠所言,想要在“夺海权”领域与美国抗衡,就必须拥有能突防对方封锁的资源和技术。
二、中美贸易战是否会向军事化升级?随着2025年4月10日关税战到达历史峰值,很多观察家都在担心:这是单纯的“贸易纠纷”,还是一种具有更深军事意图的对华遏制?
当我们审视美国近几年的外交和经贸政策,不难发现所谓“经济手段”背后常常对应着某种军事投射,或者至少具有军事争夺的逻辑。

美国在芯片、高科技出口上的严格限制不仅是为了保住高附加值产业,更被视为战略遏制的一部分。
掌控芯片等核心科技就意味着掌控了高端武器系统的基础。
因此美方禁令的真正目标,或许并非止步于经济领域,而是希望用技术卡脖子来延缓中国在军事科技方面的追赶速度。
反观中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努力促进产业链自主化,国务院白皮书中多次提及加快推进国产半导体、自主可控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正是对此的直接回应。
这场贸易战从来不只是中美两国的事情。
欧盟在2025年4月9日对美方采取了反制关税措施,加征25%的税率,给美国一个不小的警告——“你要拉着我们跟中国翻脸?可我们也有自己的利益考量。”

通过这些表现可以看出,如今的美欧关系并不再铁板一块。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努力加强与更多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如进一步夯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中东地区、非洲国家的能源和基建项目。
从人民日报等官媒的解读可见,中国的国际朋友圈似乎正在不断拓宽。
面对美国整合盟友围堵中国的努力,中方在另一侧同样聚拢志同道合的伙伴。
军事冲突往往离不开舆论先行。
西方媒体习惯炒作“中国威胁论”,加之美军在亚太或者中东的行动时,总会与这些论调有所呼应。
美国深谙舆论造势的重要性,通过各大主流媒体铺阵,为其后续一切政治、军事操作进行合理化包装。

不过中国国际媒体近年也逐步崛起,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在全球的覆盖率甚至已超过一些传统西方媒体,这在央视的公开数据中多次被提及。
显然,这是中国突破国际话语权瓶颈的一大标志。
舆论场上的博弈已经成为政治对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的反制能力如何?正如张召忠一再提醒的那样,中国在面对外部强权压力时并非“手无缚鸡之力”。
从军事到经济,再到舆论层面,中国多维度的布局和韧性,正为应对可能的风险提供各种应变选项。

1、军事硬实力
高超音速武器、东风-41洲际导弹等一系列新型装备的亮相,早已在国际军火市场乃至军事评论界引发关注。
共和国的军事现代化步伐,绝不仅仅是“守土有责”、防御周边那么简单。
针对美国可能采取的海空优势和远程投送能力,中国也在不断完善防空反导体系,强化对周边空域和海域的综合管控。
若按照张召忠的判断,一旦对方祭出“海上封锁”或“制空打击”,中国依托南海岛礁构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部署或能起到极大的威慑作用。
2025年的局势虽未全面爆发军事冲突,但从各个迹象看来,中国显然在强化自己的“底牌”。

2、经济柔韧度
在美国力推的“对华脱钩”合唱中,中国逐步构筑自己的“备胎”产业链。
例如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已占全球40%,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亮眼数据。
而光伏产业的技术突破则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绿色能源模块的全球地位。
正如商务部数据所显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正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稳定了出口和就业。
此外,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和上合组织的扩员也让中国在国际贸易版图上赢得了更多资源流转空间。

在多边场合,如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辩驳环节,中国也以相对强硬的态度回应美方指控,明确表示:中国有足够经济自信,不会惧任何制裁或封锁。
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经济纵深远比外界曾经想象的要广阔。
3、多阵地舆论
除了传统的媒体影响力,中国还将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形式推向全球。
TikTok等平台在海外的用户规模庞大,自媒体数据都有佐证。
对国内来说,这些新兴舆论阵地不仅宣传中国文化,也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快速回击外界“抹黑”和“妖魔化”的机会。
各国青年群体对国际纷争的理解方式越来越依赖线上短视频,这也给了中国在舆论竞争中更多发声空间。

毕竟,美国纵然拥有传统舆论霸权,但在快速迭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也不得不面对中国在新媒体领域的崛起。
结语当我们谈及张召忠对中美冲突的预言,不是要去放大恐慌,而是要让更多人看到“竞争-对话”两种可能并存的现实。
中国的态度不乏坚定: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回顾多方表态,也不难发现,贸易战没有真正的赢家,所谓“极限施压”只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