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青山有幸埋忠骨——观西安事变旧址有感

高五幸散文 2025-03-28 17:56:43

高五幸:青山有幸埋忠骨——观西安事变旧址有感

今天傍晚,我如常一样带着小狗出门遛弯。不知不觉间,便来到了十里铺高架桥下方的公园。在路边,一座古朴的旧址映入我的眼帘,墙上嵌着由灞桥区委区政府、中共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以及西安市文物局设立的碑记。碑记背面的文字,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那段风云激荡岁月的大门。上面记载着,1936 年 12 月 9 日,这里曾发生了一起重大的历史事件。

“位卑未敢忘忧国”,彼时的中华大地,外有倭敌肆意侵略,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内有纷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一群满腔热血的学生,怀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集会于此,准备前往临潼,向委员长蒋介石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然而,蒋介石却下令“格杀勿论”。在这千钧一发、危机四伏的时刻,张学良将军挺身而出。他深知学生们的爱国热忱,更不忍看到无辜的鲜血在这片土地上流淌。于是,他在此地苦口婆心地劝说请愿的学生,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看着碑记,我的思绪如脱缰之马,穿越时空,飘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那时,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呼吁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携手共进,共同抵御外侮。“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12 月 9 日学生请愿之后,仅仅过了三天,也就是 12 月 12 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以大无畏的勇气和爱国精神,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一壮举如同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为陷入困境的中国带来了一丝曙光。最终,在各方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重要基础,避免了国家陷入更大的灾难。

站在西安事变旧址碑前,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那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学生们满怀爱国热情,振臂高呼着抗日口号,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张学良将军神情凝重,言辞恳切地劝说着学生,他的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担当。这一场景,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团结稳定都是发展的基石。“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旺;国家团结,才能抵御外敌的侵略,实现繁荣昌盛。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远离了战火硝烟,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环境。张学良将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青山有幸埋忠骨”,对那些为历史进步做出贡献的人,后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精神将如同璀璨的星辰,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作者介绍:高五幸,笔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理事、《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会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散文小说诗歌文集三部。《我的祖母高王氏》一稿荣获陕西农村网征文三等奖;《港兴路惊闻喜鹊声》在首届“才子杯”文学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9年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学杰出贡献奖》,获《东方散文》“海洋杯”华语散文大赛优秀奖等多项奖励。

0 阅读:1

高五幸散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