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仿佛是节日奏响的序曲,瞬间将年味拉满。可你是否曾停下匆忙的脚步,探寻这腊八节背后深藏的故事与渊源?
01说起腊八节,美食总是率先闯入脑海。
腊八粥,那汇聚了大米、小米、绿豆、红豆、薏米、核桃、桂圆、红枣、松子等食材的甜蜜浓稠,光是想想,就让人口舌生津。
腊八蒜,翡翠般的蒜瓣浸在醋里,酸辣开胃,为年节的餐桌增添别样风味;还有腊八豆腐,经过晾晒、腌制,口感紧实,越嚼越香,承载着一方水土的独特韵味。
北方的腊八面,细长的面条在臊子的包裹下,每一口都是满足。
为何节日与美食总是紧密相连?或许,食物是情感最直接的寄托,这些传统美味,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记忆,在岁月里流转,成为我们与先辈跨越时空对话的桥梁。
然而,腊八节的由来绝非仅仅关乎口腹之欲,诸多传说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之时,无数民工在严苛的劳役下苦苦挣扎,饥寒交迫。
某年腊月初八,濒死的民工们相互扶持,各自掏出一把仅剩的粮食,汇聚成一锅稀粥,可即便如此,仍难挽多数人的生命。这悲壮的一幕,被后人铭记,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也悄然诞生,以此缅怀那些消逝在历史尘埃中的生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与腊八节有着不解之缘。
他落魄入狱之际,正值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中,饥饿与寒冷如影随形。
绝境之下,他偶然发现一个老鼠洞,从中挖出些许五谷杂粮,凭借着顽强的求生欲,寻来锅具(至于锅从何来,虽无从考证,却也为故事添了几分遐想),燃起柴火,熬成一锅简陋却珍贵的粥。而这一天,恰恰是腊月初八。
后来朱元璋荣登大宝,心怀感恩,将这一天定为腊八节,腊八粥也由此声名远扬。
02若要探寻腊八节的真实起源,还得从 “腊” 字说起。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农历十二月被称作腊月,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祭祀文化。
上古时期,有一种名为炸祭的祭祀活动,人们心怀虔诚,向掌管农业的神灵献祭,祈愿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免受水患、虫灾与杂草侵扰,以保来年庄稼丰收。
时光流转至周朝后期,腊祭登上历史舞台,这一仪式主要聚焦于祭祀祖先,同时也不忘敬奉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
人们将捕猎而来的禽兽精心摆上祭台,感恩祖先庇佑农事顺遂,更期盼他们在来年继续福泽子孙。
起初,炸祭与腊祭各自独立,秦汉之际,二者逐渐融合,统一称为腊祭。
举办腊祭的这一天,便被称为腊日,而农历十二月也因这场盛大的祭祀活动得名腊月。
唐宋以前,腊日节堪称岁末最为隆重的节日,街头巷尾张灯结彩,人们举行祭祀大典、驱鬼祈福、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其欢庆程度丝毫不亚于春节。直至元明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腊日节的热度渐渐褪去,人们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那如今的腊八节与曾经的腊日节究竟有何关联?
学界对此众说纷纭。部分学者坚信,腊八节就是腊日节的延续,只不过早期腊日节的日期飘忽不定,后来出于某种特定缘由,固定在了腊月八日,名称也随之演变为腊八节。
另有观点认为,二者虽有区别,却联系紧密,腊八粥便是继承了腊日节用赤豆熬粥的传统,在传承中创新,在岁月里蜕变。还有一种见解主张,腊八节全然起源于汉传佛教,是佛教文化融入华夏民俗的结晶。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汉传佛教将十二月初八尊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这一天被命名为成道节。寺院僧众会用香谷、干果等食材精心熬制米粥,敬奉佛祖,随后还会将这份饱含祝福的粥赠予周边百姓。起初,这只是寺院内部的一场佛事庆典,民众鲜少参与。
但南北朝时期,佛教影响力如日中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受到感召,当然,免费领取香粥的福利也颇具吸引力,使得参与其中的民众数量日益增多。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与沉淀,这一节日逐渐走出寺院红墙,融入民间烟火,至北宋时期,上至官府,下至百姓,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熬制腊八粥,腊八节也正式成为全国性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腊八节的习俗丰富多彩,每一项都饱含深意。
除了家喻户晓的腊八粥,各地还有独具特色的庆祝方式。
腊八豆腐,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既可直接食用,又能烹饪入菜,是当地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北方的腊八面,面条筋道,臊子香浓,一碗下肚,暖身又暖心。
在一些地区,还有着更为小众却温馨的习俗,腊八前一天在门口放置一碗水,待其结冰后,全家老小每人吃上一口,寓意祛除疾病,新的一年身体康健;或是在腊八这天给孩子剃头,期望孩子茁壮成长、大吉大利,给女孩穿耳孔,祈愿她们平安顺遂、容颜姣好。
腊八节,这一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情感纽带。
当我们手捧一碗腊八粥,品味的不只是食物的香甜,更是岁月的馈赠、先辈的智慧。俗语说:“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 腊八一过,新春的脚步便越来越近,忙碌一年的人们,也该停下奔波的脚步,与家人围坐,共享这节日的温馨,在传统习俗的怀抱里,迎接新一年的曙光。
文本来源@画渣花小烙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