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清朝末年,垂帘听政导致清朝最后走向的灭亡的重要推手之一。慈禧多年垂帘听政颁布了一系列的巩固清朝皇权的措施,但是最终都是没什么效果。最后也是无可奈何的看着清朝不断的衰败下去。今天要讲的就是关于慈禧跟曾国藩之间的事情。

面对当时手握重兵的曾国藩,慈禧为何下定决心除掉他?
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让大家纷纷猜测是曾国藩直接暗杀了两江总督?
事件缘由:当时的慈禧太后正是咸丰皇帝的妃子,而当时的清政府不但受到太平天国起义的冲击,还不断受到来自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再加上咸丰皇帝执政时间不长,所以清朝内部的政治格局也比较动荡。

到了1861年,31岁的咸丰由于纵欲过度,在热河病逝。咸丰虽然是个风流皇帝,但子嗣非常单薄,唯有慈禧为他生下了皇子载淳,也就是后面的同治。
6岁的载淳依照遗诏,在肃顺等八大顾命大臣的辅助下,登基称帝。26岁的慈禧也跟着被尊为皇太后,与慈安皇后并称为东西两宫太后。随后,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夺得军政大权,开始了垂帘听政的生涯。
辛酉政变:就在咸丰皇帝去世的头两天,年轻的咸丰已经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他召集随行王公大臣,宣告立皇长子为皇太子。

同时又宣告,由于皇太子年幼,特任命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异母弟以及大学士肃顺,御前大臣富察-景寿、军机大臣托和络-穆荫与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俗称“顾命八大臣”)。
为了保险起见,肃顺等人特地恳请咸丰皇帝立字为据,以免除日后节外生枝,咸丰皇帝表示认可。
结果他驾崩以后,两宫太后和八大臣的矛盾立即爆发了。慈禧就迫不及待的接见了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文祥等。第二天一早,奕欣手捧盖有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

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又命令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撤职查办,严加看管。并派醇郡王奕譞在京郊密云逮捕了回京的肃顺。
接着载淳正式登基,1862年年号改为同治元年,东、西二太后垂帘听政。所谓"同治"是指由两宫太后共同治理朝政,慈禧之号也是从这时开始使用的。这一年是农历辛酉年,故又称"辛酉政变"。至此慈禧顺利开始了垂帘听政之路。
由于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在咸丰年间,当时清朝统治者还是咸丰皇帝,曾国藩主动请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本想借此机会得到皇帝的重用。

却没有想到太平天国运动持续14年之久,等到曾国藩战胜归来之时,统治权力已经转移到了慈禧太后身上。而慈禧太后对他的功劳却是非常的忌惮。
引起忌惮:曾国藩的势力在晚清官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的门生故吏遍布整个官场,与一些晚清政要如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曾国藩的影响力主要依靠他苦心经营的湘军。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以天京为中心,占领了长江流域许多重要城镇和地区,摧毁了这些地区的封建政权,清朝当时手中的常备军——八旗军和绿营兵,这时已腐朽不堪,几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在太平军铁拳的打击下,七零八落,屡战屡败。

清朝政府便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汉族势力的力量,让他们自行组织当地抵抗起义军的武装——团练,曾国藩就是在这种情势下,以办团练为名,得到了重用。
曾国藩在团练的基础上建立了“湘军”。湘军士兵以营官自招为原则,每个营只服从营官一人,湘军练成了一支包括陆军和水师的一万七千余人的队伍。于是曾国藩便正式出师与太平军作战。而全军只服从曾国藩,就这样形成了一种严密的隶属关系。
时间到了1860年,当时的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曾国藩得到了清朝政府的倚重,掌握了军政大权。

而当时湘军基本上就是曾国藩的私人武装,论战斗力,那得说是湘军第一,太平军第二,绿营八旗第三。这么大的军队只听曾国藩一人号令,大清当然不允许。因此慈禧想方设法的对付曾国藩,削弱他的势力。
削弱势力:慈禧太后采取了两种方法来对付曾国藩:一是利用曾国藩的过失或错误来给他罚款、降职或调任;二是培养自己的亲信或势力来牵制或取代曾国藩。
曾国藩因为一直谨言慎行,并没有多少把柄,但他的弟弟不一样,对于第一种方法,慈禧太后把舆论的矛头指向了曾国藩的弟弟,以此减少曾国藩的影响力。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此人带兵作战十分凶狠,经常做一些屠城的事情,曾国藩的湘军在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时,烧杀抢掠,将天京的财富一抢而空。因此曾国藩跟曾国荃两人,被人称为“曾剃头”“曾屠户”。
慈禧太后认为太平天国兴起十多年,应该积累了不少财富,而曾国藩之所以带回为数不多的财富,是因为他偷偷拿走了,这也让慈禧太后对曾国藩产生了更多质疑。
曾国藩是久经官场之人,其实早已揣测明白慈禧太后的意思。他很少犯错或露出破绽。即使有时候被慈禧太后罚款或降职,他也能以礼服从,并且及时改正。也明白公然抗命的后果,只得暂时按兵不动,观察时机。

曾国藩意识到,要维持自己的地位和清朝的稳定,必须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朝廷的疑虑。
于是,曾国藩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裁减湘军。他多次上书朝廷,请求批准裁军。
慈禧太后决定削减曾国藩的势力,剥夺军权。曾国藩理解大势所趋,当时清朝缺乏水师,所以主动提出只保留湘军中的水师,裁减剩下的湘军军队。
因此慈禧太后又想出了第二招。她先将曾国藩调离了两江总督的位置,升任为直隶总督。虽然看上去是升官,但实际上是将曾国藩与他的湘军分隔出来,而且直隶就在京城脚下,有利于慈禧太后直接管控曾国藩。

选择马新贻接替这个担子的原因在于他“无党无派”,这使他成为慈禧太后理想的棋子。她希望通过马新贻来减少曾国藩的影响力。
正当慈禧为自己的计谋顺利实施感到庆幸的时候,噩耗来了,马新贻被刺杀了。
刺杀身亡:时间来到同治九年,当时的马新贻到官署西侧的箭道校阅士兵操练射箭,结束之后步行返回官署。在快到门口的时候,一个名叫张汶祥的人突然冲上来扑到马新贻身前,假装要呈上状纸,却抽出短刀刺中了马新贻的右肋。马新贻因伤重不治而亡。

朝野震惊。朝廷命魁玉严审张汶祥,而张汶祥的供词反复多变。朝廷又命漕运总督张之万会同审讯,派刑部尚书郑敦谨随同回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一起进行复审,最后以张汶祥为洪秀全余党,暗通海盗、图谋报复定案。
而曾国藩尽管上书辞职,最终还是回到了这个位置。因为获利者只有曾国藩,这也让大家都纷纷猜测是曾国藩派去的暗杀刺客。

当时的曾国藩还在天津处理天津教案的事情,曾国藩向法国人求和的态度,还引发了民众极大的不满,百姓怨声载道。又加上马新贻被刺杀,清朝无人可用,于是又派曾国藩继续担任两江总督。最后曾国藩没上任几年就郁郁而终去世了。
郁郁而终:在同治九年,天津地区频繁发生儿童失踪案,同时,法国天主教仁慈堂收容的中国儿童因天气炎热、瘟疫横行而大批死亡。因为教堂善后处理不当,致使这些病故的儿童尸体暴露野外甚至“胸腹皆烂,腑肠外露”。
当时的西方传教士并非单纯的传教布道,更多的是依仗本国政府,在“治外法权”的保护下横行霸道,多行霸凌之举。

民间传说两名凶犯与天主教堂有关联,天津当时的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等押解凶犯前去教堂询问的消息传出去之后,解放民众皆前往教堂围观。
围观的百姓一直没有散去,教堂人员开始驱打群众,双方发生斗殴事件,天津知县前往镇压,事件逐步发酵,群众围攻法国天主教徒望海楼,于是便有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鞭打崇厚随从,甚至枪击天津官员的愤怒举动。
丰大业的张狂点燃了天津民众的愤怒之火,百姓将其殴打致死,由此酿成“天津教案”。

事件发生后,曾国藩奉命到天津办理此案。他提出了自己对于处理此案的几点意见,主要原则是“要保全法国体面,以为与法国公使交涉的转圜余地;尽快捉拿凶手,弹压士民,以慰各国之意。
此外他对被缉拿之人严加审讯,部分疑犯在受审期间丧命,造成了多起冤案。引起了很多百姓的不满。
法国政府见到曾国藩的退让,于是向清政府提出了解决天津教案的办法:第一,将提督陈国瑞抵命;第二,缉拿凶手抵命,同时以开战威胁曾国藩。

最终天津教案以天津府县官员流放;处死事件中为首的20人(其中4人缓刑)、流放二十五人;赔偿各国银两四十九万两;派崇厚为中国特使赴法国道歉结案。案件审结以后,曾国藩受到的谴责之声更为猛烈。
就在这个期间,发生了马新贻被刺杀案件,曾国藩不得不引咎辞职、落寞离津。但朝廷继续派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

后来曾国藩黯然南下,随后接任两江总督政事,而此时的曾国藩神整日魂不安,中日忧郁。在任两年之后,曾国藩以“内疚神明,外惭清议”的心情,病逝于两江总督衙门,时年六十二岁。
结语:从曾国藩建立湘军到最终病逝等等事件,都可以看出作为晚清政权忠实的奴仆,在儒家思想的严重制约下,曾国藩并没有做出有违“忠君”思想的逆反举动,而是凭借一己之力硬是为晚清政权续命数十年。不可否认,对于清朝而言,曾国藩的历史地位和巨大功绩绝对不容忽视。

综合曾国藩所有的行为,可见他的有些决定并不只是为了个人好恶,他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对公保护自己的国家,对私保障自己整个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评价他,还应该是“手段毒辣”。
参考文献:
《清代名人传略·下》
《曾国藩传》
《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10卷》
《曾国藩评传》
曾剃头如果能干掉慈禧,推翻满清王朝,还能算个人物,可惜,剃头佬而已。
曾国藩是汉族的罪人
我记得清末四大奇案小白菜案和刺马案都和曾国藩脱不鸟关系 太平天国的圣库大概率也是被曾国曾国藩2兄弟给吞了[得瑟]
柳传志的祖人
放屁 湘军战斗力跑太平军上面了 曾屡战屡败 几次全军覆灭自己自杀几次未遂!
拍鬼片不用化妆了,比鬼还恐怖[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遗臭万年
不忠不孝不义![呲牙笑]
就是这样一个人 倍受推崇
太后就怕军阀,其他的都不是事
这个老妖婆真特莫可恨!使中国倒退一百年!
这个就是最大的汉奸
有功之臣
曾国藩是被毒死了吧
曾国藩对中国到底有什么贡献?很多人推祟他是因为他所谓的厚黑学?打败太平天国不是对中国的贡献
本可重复汉末故事,奈何跪久了站不起来了
刺马案
刺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