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清朝当时压根就没跟俄国大范围接壤,是地图填色让你觉得清朝跟沙俄接壤了。事实就是当时俄国人还没跟大清大范围接壤,所以它没法直接与大清交手。

乾隆平准后的所谓的大清实控疆域
所以要了解真实的历史不要只想着看填色地图的演变就以为自己了解历史的原貌,地图填色可以让你了解历史的大概变化,但是它不会让你看到战线变化背后的战争水平跟气候,地理条件,地形地势等等许多因素有关。而且地图填色也不是真实的,很多都是根据现在世界格局来填色,某某很多以前没有控制过的地方会因为现在是某某的领土而被填上色,实际上俄国领土的变化就有这个问题。下面的这幅地图可以看见18世纪下半叶俄国人就控制了整个西伯利亚的庞大领土,而这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实际上此时俄国人对远东的控制依然是沿着河流的沿河据点,而不是像这种在地图填上色,国界十分清晰,搞得好像你穿越到当时的边境也可以看到一条跟现代社会一样的边境护栏网。接下来我就来讲讲俄国人是怎样东进的。

史图馆画的十八世纪的世界格局
俄国人在17世纪的东进主要是依靠一些探险队和流放的俄国军官士兵,还有想要给自己简历渡个金的的俄国军官。在灭掉了喀山,克里米亚,西伯利亚这种定居型汗国后。到十八世纪俄国人才慢慢开始对中亚进行大规模经略。为什么?因为俄国人的军事中心始终都在欧洲和西南的奥斯曼,这两个区域占用了俄国大部分的军事资源,也是俄国真正的大敌。
那俄国人在18世纪是怎么向中亚探索和推进的呢?依靠河流!俄国人一直都是沿河建立军事据点,慢慢渗透进去,而且这些中亚汗国(哈萨克,希瓦,布哈拉)不同于定居型汗国,这片土地的草原较为荒漠化,使得这里的居民依然没有形成大范围定居市镇。游牧民依然可以组成一支为数众多的弓射骑兵。他们依靠高机动性和高射速,使俄军颇为头疼。这些游牧骑兵经常骚扰南俄的城镇进行劫掠和捕奴。但是好景不长,随着皮毛贸易的深入和火枪的引进,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市场的建立;而牧民们发现用火器打猎很方便(因为不用像弓箭还要训练才能打中)。这些虽然提高了游牧民们的生活水平,但致命性的是造成游牧民的市民化和火器化,弓马骑射训练的缺失直接导致他们的战斗力大幅下滑。在18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俄国人和中亚游牧民的攻守之势逐渐易形,随着俄国人的军事技战术水平的提高,中亚马群之主的失败逐渐明显。18世纪末,俄国人逐渐压缩游牧民的活动范围并开始与清朝北疆接壤,1778年俄国人开始在清朝所谓实控的外西北土地上建立军事殖民堡垒。

俄国人开始渗透北疆
1779年,沙俄殖民者再次在清朝境内扩大殖民范围,但清廷依然毫无反应,虽然有史料记载清朝有对西北边疆进行巡逻,好像还设了界碑,但是这种巡逻的力度是否有效,我们就很难知晓,清朝对天山南北的控制自然无从争议,但是对外西北是否有所谓的实控,我本人持怀疑态度 。

俄国人扩大渗透范围
在1779年到1821年,清朝的北疆似乎进入了一段和平时期。毕竟这也正常,俄国人也要花大把时间消耗自己吞下的领土。与此同时欧洲战争也打得不可开交,俄土战争与欧洲战争(拿破仑东征)也减少了俄国向东看的目光。占据天时的中亚汗国浩罕成为了第一个对清朝西北狮子大开口的国家,1821年浩罕东扩,清廷的反应依然让人感动,对,没有采取任何反击措施。浩罕汗国还鼓动清朝边疆叛乱甚至直接出兵(张格尔,玉素普,七和卓,倭里罕),清朝这几次总算是有点反击措施了,但可悲的是清朝的戍边将士有时平叛还用着明末的“三眼铳”…..关键是连对手浩罕都用上了比清军更为先进的武器装备,这点就很无语。浩罕接二连三的动作使清廷极为困扰,于是在1835年签订了《浩罕协定》。这份协定可以被视为第一份不平等“条约”。而且更应该得到全民的关注,因为这证实了清朝不是只会被后世万里而来的英国所击败。连这个世界上技战术水平三流国家的浩罕都能逼迫清廷签订卖国协定,就很值得大家深思。

浩罕东扩至纳林河上游
浩罕在清朝的西北地区屡尝甜头,间接引来了俄国的南侵

欧洲大规模战事结束,俄国再次将注意力转向远东
顺带一提史图馆这段时期的地图也有误,18世纪初的外东北也已然岌岌可危。1805年到1813年这8年间,日本与沙皇俄国围绕库页岛、千岛群岛的争夺,发生了一系列军事冲突,1850年俄国人登陆庙街,1855年俄国人与日本人签订《下田条约》,实际上这时候的清朝对库页岛已经完全失控,而史图馆依然将库页岛填上清朝颜色,有一部分还是深色的实控,这点还是要吐槽一下。

浩罕修建比什凯克城
浩罕汗国持续的在清朝的领土上施展着它的淫威。

浩罕入侵清廷西北控制力“最强”的南疆地区

浩罕拿下西布鲁特
但是浩罕汗国同样也好景不长,俄国人的军事技战术终于与中亚汗国形成了不可逆的代差(温格斯特步枪的列装,线膛炮的使用与先进的步兵战术),使得中亚汗国彻底成为案板上的鱼肉。俄国人从1822年签订的西伯利亚吉尔吉斯条例条例后便以每年30,50公里速度推进,并渐渐地完全控制了哈萨克草原,当19世纪中叶俄国人正式与清朝大范围接壤时,清朝的外西北甚至是回疆早已被俄国探险队和浩罕渗透成了筛子,结果俄军不费一兵一卒便从清朝手里收走了外西北这颗果实,几乎同时,俄国人对远东据点的控制趋于稳定,俄国人再次不费一兵一卒拿走了外东北这颗果实。19世纪后半叶,俄国人灭亡了所有的中亚汗国,所有注意点全部放在了清朝西北边疆,幸亏左宗棠及时攻灭阿古柏,才暂时减缓了俄国人的南下的势头。但这只是个例,大部分时间清廷面对俄国的进攻也只能靠割地,赔款,出卖铁路权益等战术,来换取短暂的和平。
所以总结来说不是俄国人不敢南下,而是俄国人要先击败中亚汗国的势力才能跟清朝大范围接壤。而清朝正式与俄国人大范围接壤时,清朝也只有被打和割地赔款的份。
清朝对这片疆域拥有主权,这是尼布楚条约中规定的。除非撕毁条约,不予承认。但即然这样,广大的北亚又凭什么属于沙俄?就因为沙俄拳头硬?
广大的北方,西伯利亚,外东北,库叶岛,历史上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疆域,唯独满清全部丧失。
不如说清朝浪费了几十年,明明已经打过了一仗,毫无忧患意识,只顾着压迫汉族
能与拿破仑的数十万大军大战数合并取胜,沙俄已经练出来了,本质上还是欧洲的火器革命已经远远超过了清。
因为国运[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