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高校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是:备课与课堂呈现的关系。当前部分教师依赖APP“照本宣科”的现象,确实反映出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缺位问题,值得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

网络图片
一、备课的本质:从“知识搬运”到“意义建构”
备课的核心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点的罗列,而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二次创作:
- 知识转化能力:需将学术语言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认知逻辑(如用生活案例拆解抽象理论),这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学情进行个性化设计。
- 思维引导设计:好的备课应包含问题链、互动环节、进阶思考等,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非单向传递信息。
- 情感连接构建:教师对内容的理解深度、表达热情,甚至肢体语言的设计,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度。
若仅依赖APP“念课件”,本质上是将备课简化为“技术依赖”,忽视了教学作为“人对人影响”的本质属性。
二、技术工具的“双刃剑”效应
现代教育技术(如教学APP、课件平台)本应是增效工具,但使用方式决定其价值:
- 正向案例:教师若能利用APP整合优质资源(如动态模拟实验、实时数据可视化),并结合课堂即兴拓展,技术可成为教学创新的助力。
- 负向问题:当APP内容沦为“电子教材”,教师沦为“复读机”,则暴露了三方面问题:
1. 职业态度偏差:将教学视为任务而非专业追求,缺乏持续精进的动力;
2. 教学设计能力缺失:不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逻辑,误将“展示PPT”等同于“教学”;
3. 高校管理漏洞:部分院校对教学过程监管宽松,评价体系重科研轻教学,导致教师不愿在备课上投入精力。

网络图片
三、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抓手
1. 教师主体意识回归:
- 强调“备课即研究”:优秀教师的课堂往往融入个人科研感悟、行业前沿案例,甚至人生经验,这种“个性化输出”无法被标准化APP替代。
- 建立“教学反思机制”:鼓励教师课后记录学生反馈,针对性优化内容,形成“备课—授课—迭代”的良性循环。
2. 技术应用的“人本化”转向:
- 工具使用需服务于教学目标:例如用APP发起实时投票、分组讨论,而非单纯展示文字;
- 警惕“技术异化”:避免为迎合平台考核指标(如课件美观度、互动形式)而偏离教学本质,保持对“内容为王”的坚守。
3. 制度保障与评价改革:
- 高校应建立多元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长期反馈、课堂创新实践纳入教师考核,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
- 提供针对性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技术+教学”的融合能力,而非放任其在低水平应用层面重复劳动。

网络图片
结语:教学质量的“真功夫”在“备人”
备课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在吃透知识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这需要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洞察、对教育情怀的坚守,以及持续自我更新的觉悟。技术或许能简化备课的“形式”,但永远无法替代教师“用心设计、用情投入”的“内功”。当课堂回归“人点亮人”的本质,教学质量的提升才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