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陵寝中,还有哪些是从未被打开过的?

伯虎 2023-12-16 10:59:06

大约在明朝嘉靖后期至万历早期(1565年至1575年之间),大明在辽东边墙外的羁縻部落之一——辽东建州左卫指挥使‘福满’在左卫首城——赫图阿拉(辽宁新宾老城)去世;而在他去世后,其第三子索长阿、第四子觉昌安先后承袭了福满留下的‘建州左卫指挥使’之大明世袭官职。

此后,福满被安葬于赫图阿拉城西北约十里外的呼兰哈达(烟筒山)下、苏克素浒河(苏子河)北岸、一块名叫尼雅满山岗的南麓的坡地;这是他的第四子觉昌安为父亲所修建的、在当时来看还很简陋的墓地。

之后,建州左卫经历了觉昌安、努尔哈赤祖孙两代指挥使(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到死都没有能承袭卫职);万历十一年(1583年),在辽东明军进攻作乱的建州右卫阿台部时,时任建州左卫指挥使觉昌安与其子塔克世被误杀。

事后,塔克世长子、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被明朝授予新一任建州左卫指挥使官职;凭借明朝所给予的官方身份,努尔哈赤开始了单独创业至统一包括建州三卫女真在内的辽东女真各部的进程。

大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五十七岁的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除海西女真叶赫部之外的辽东女真各部,因此努尔哈赤在这一年于赫图阿拉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书称后金),改元“天命”,自称“覆育列国英明汗”。

在此之前,努尔哈赤将早年间去世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还有大伯父礼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的遗体都安葬在曾祖父福满位于尼雅满山岗的墓地附近;此后,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大妃孟古(叶赫那拉氏;即孝慈高皇后,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去世后也迁葬于尼雅满山岗。而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先后谋逆被杀后,遗骨也埋在了这里。

此时位于尼雅满山岗的努尔哈赤家族墓地,即使努尔哈赤本人已经称帝建国,但其家族墓地的地面上几乎没有建筑,也没有正式的陵墓名字,只称为“赫图阿拉祖陵”。

大明天启四年、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努尔哈赤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往辽阳,在此兴建新都‘东京城’;此后,东京城北的羊鲁山又被开辟为后金的祖陵(东京陵),努尔哈赤将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已故大妃叶赫那拉氏、弟第舒尔哈齐、长子禇英、大伯礼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的遗骨都从赫图阿拉祖陵迁往东京陵安葬。而尼雅满山岗下的祖陵仅剩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一人的陵墓留存。

大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因病在太子河下游的叆鸡堡(沈阳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去世;其第八子皇太极在经过一番激烈的博弈,后得以继承汗位,改元‘天聪’。

大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选定了盛京(此时后金已迁都沈阳,也即盛京)东北郊外的一处吉地为努尔哈赤营建陵墓,初建时并没有起陵名,而只称“先汗陵”。同年陵墓地宫完工后,皇太极将努尔哈赤的宝宫(火化后的骨灰存放罐)和安葬在东京陵的生母叶赫那拉氏的遗骨都葬入地宫之中。

大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升赫图阿拉为“兴京”,留在此处的福满之陵墓被改称为‘兴京陵’。

大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因后金彻底平定了漠南蒙古察哈尔部,后金的文武群臣、宗室王公、外藩蒙古诸部一同向皇太极上疏,请大汗“早登大位、改定尊号、以安天下”;也就是劝皇太极早日登基称帝。

次年(1636年)正月,在征询了诸汉官和儒臣的意见后,皇太极同意了“群臣所请”,决定登基称帝,并改元、改国号。同年四月十一,皇太极亲至盛京郊外,举行了盛大的登坛祭天仪式,正式称帝,并将国号由‘大金’改为‘大清’,将年号由‘天聪’改为‘崇德’。

随后,皇太极追尊后金第一任大汗努尔哈赤为“广运圣德仁孝武皇帝”,上庙号为“太祖”;而努尔哈赤的‘老汗陵’则在崇德元年(1336年)被正式更名为‘福陵’。

称帝后,皇太极按中原王朝的古制,追尊四代祖先为王——皇太极的七世祖孟特穆(蒙哥帖木儿)为泽王;高祖父福满为庆王;曾祖父觉昌安为昌王;祖父塔克世为福王;另外,皇太极又在‘兴京陵’的庆王(福满)陵后设立了泽王(孟特穆)的衣冠冢,称为“二祖陵”。

大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沈阳)皇宫,年五十二岁;在经过了又一次的激烈权力争斗后,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意外地被推选为新帝,继承了皇太极所留下的皇位,以明年为顺治元年;福临即清世祖顺治帝。

顺治帝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为去世的父亲皇太极上尊号、建陵寝。

大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十月,顺治帝为先帝(皇太极)上谥号为‘谥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上庙号‘太宗’。并为先帝在盛京以北约十里处修建陵墓。

大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大明中枢朝廷被农民军推翻,随即清军入关击败了农民军,天下易主;八月,顺治帝在从盛京入关前往京师(北京)前,亲自为太宗在盛京的陵寝命名为‘昭陵’。

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追尊泽、庆、昌王、福四王为皇帝——泽王孟特穆为肇祖原皇帝、庆王福满为兴祖直皇帝、昌王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福王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帝改兴京陵所在的尼雅满山岗为“启运山”,顺治十年(1653年),兴京陵修建享殿、配殿、方城门墙。顺治十二年(1655年),肇、兴二祖的神功圣德碑建碑亭落成。

顺治帝继位后,总感觉东京陵的风水不如兴京陵的好,所以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时,顺治帝又下诏将已经改葬在东京陵的景、显二祖陵,及武功郡王礼敦、恪恭贝勒塔察篇古二墓迁回了兴京陵,安葬于肇祖、兴祖的陵前;东京陵只有舒尔哈齐、褚英等人没有改葬。

顺治十六年(1659年),兴京陵被正式起名为‘永陵’;顺治十八年(1661年),永陵享殿命名为“启运殿”,方城城门则命名为“启运门”,加立景、显二祖的神功圣德碑碑亭。至此,清朝第一座皇陵——‘永陵’的地面建筑全部落成。

而努尔哈赤的‘福陵’,则于顺治七年(1650年)增设了石象生、望柱、擎天柱等石构件。顺治八年(1651年),福陵享殿扩建完工;顺治十六年(1659年),福陵方城角楼、陵卫值房、大红门的掖门全部扩建完成,石象生也增设了须弥座。

康熙二年(1663年),福陵寝殿动工,次年完工,加立了努尔哈赤的谥号碑,方城上修建了明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福陵的神功圣德碑落成,其地面建筑全部完工。

皇太极的‘昭陵’则是因为皇太极在生前就已经称帝,所以昭陵是按照皇帝的标准建造的,这也省去了清朝入关后,要给他的陵墓增设、加修符合帝制礼仪的建筑;所以昭陵在顺治元年(1644年)定名、顺治八年(1651年)全部建成后,就再没扩建过,只在康熙、乾隆、嘉庆年间作了若干的改建、修缮工程,以保持陵寝建筑安全维护。

清朝入关后,因为已经是大一统的中华正统王朝,所以从顺治帝之后的历代皇帝,都在驾崩后不再将遗体迁回辽东故地安葬,而是选择在京师(北京)附近修建陵墓。

顺治帝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驾崩,其后其遗体先‘暂厝’于景山寿皇殿内,四月十七火化;继位的康熙帝为顺治帝挑选吉地开建陵寝,并选中了河北唐山遵化市境内的马兰峪右侧昌瑞山主峰南麓为顺治帝陵寝所在。

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顺治帝陵寝动工兴建,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正式定陵名为“孝陵”;十一月,孝陵地宫及地面主体建筑完工,同时顺治帝的的宝宫(骨灰罐)安葬在地宫内。康熙七年(1668年),孝陵圣德神功碑亭落成,康熙十二年(1673年),孝陵地面建筑全部建成。

顺治帝的孝陵,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座帝陵;而孝陵所在的遵化昌瑞山区域,在后世又先后修建了康熙帝的景陵(康熙十三年、1674年修建,康熙二十年、1681年基本建成)、乾隆帝的裕陵(乾隆八年、1743年动工,乾隆十七年、1752年完工)、咸丰帝的定陵(咸丰九年、1859年动工,同治五年、1866年完工),同治帝的惠陵(光绪元年、1875年动工,光绪四年、1878年完工),一共是五座帝陵(孝陵、景陵、裕陵、定陵、惠陵)。

此外,雍正帝在即位后的雍正元年(1723年),就将自己的万年吉地(陵寝)选在了遵化皇陵区内的九凤朝阳山。但后来雍正帝觉得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不是上等的吉地,于是雍正帝在雍正四年(1726年)命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及工部、内务府的官员办理另卜陵寝吉地的事务。

经过多处的勘察,雍正七年(1729年),允祥等人在易州境内的太平峪,兴隆庄一带的泰宁山附近发现了上佳的“万年吉地”,因此竭力向雍正帝荐引此处。雍正阅览了草图后,也认为此处“山脉水法,条理详明,为上吉之壤”。于是雍正帝便在雍正八年(1730年)的时候,在泰宁山下营建自己的陵寝,而放弃了在遵化皇陵区内建陵。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但他的陵寝还未完工,继位的乾隆帝下诏继续修建易县泰宁山的雍正帝陵寝;至乾隆元年(1736年),雍正帝陵寝完工,乾隆帝定陵名为‘泰陵’,并改泰宁山为‘永宁山’。

乾隆二年(1737年),雍正帝的梓宫下葬泰陵地宫内,这是易县皇陵区内的第一座皇帝陵寝;因为遵化皇陵位于京师(北京)以东,易县皇陵位于京师以西,所以遵化皇陵称为‘东陵’,易县皇陵称为‘西陵’。这就是“清东陵”、“清西陵”陵区的划分缘由。

泰陵,是易县清西陵诸陵之首(正如遵化清东陵的顺治帝孝陵一样);此后,清西陵又先后修建了嘉庆帝的昌陵(嘉庆元年、1799年动工,嘉庆八年、1803年完工)、道光帝慕陵(原于道光元年、1821年建在东陵区内的宝华峪,道光七年、1827年已经建成;但次年道光帝视察自己的陵寝时,发现地宫渗水,大怒之下废弃了宝华峪陵寝,改为在西陵的龙泉峪重建陵寝,道光八年、1828年重建完工)、光绪帝崇陵(宣统元年、1909年兴建,清亡后的1915年才完工);一共是四座帝陵(泰陵、昌陵、慕陵、崇陵)。

另外,逊帝于1967年病逝后,先葬于八宝山公墓,后于1995年迁葬西陵区域内的华龙皇家陵园内(民间公墓性质),墓地距离光绪帝的崇陵只有二百米。

综上所述,清朝在入关之前,在盛京有永陵(追尊四祖)、福陵(太祖努尔哈赤)、昭陵(太宗皇太极)三座皇家陵寝;而入关后,清朝又先后设立了遵化东陵、易县西陵,分别修建了孝陵(世祖顺治帝)、景陵(圣祖康熙帝)、泰陵(世宗雍正帝)、裕陵(高宗乾隆帝)、昌陵(仁宗嘉庆帝)、慕陵(宣宗道光帝)、定陵(文宗咸丰帝)、惠陵(穆宗同治帝)、崇陵(德宗光绪帝);一共九座帝陵。

另外,清朝在辽阳还建有‘东京陵’(舒尔哈齐、褚英);而逊帝的身后墓地,也在西陵区域内的公墓性质的华龙皇家陵园内,不过只称墓,不能被称为陵。

以上诸陵中,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都保存完好、没有被盗;关内的东陵和西陵中,东陵首陵——顺治帝孝陵没有被盗,西陵中的首陵——雍正帝泰陵,及嘉庆帝昌陵、道光帝慕陵也完好无损,没有被盗。

1928年7月,地方军阀、国民党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以“剿匪”的名义,在遵化东陵区域内进行军事演习,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当时,孙殿英也想盗掘康熙帝景陵,但在盗陵过程中景陵地宫突冒大水,无法继续进行盗掘,因此盗陵行动被迫终止。

1938年秋天,光绪帝崇陵被盗。

1945年9月-12月,康熙帝景陵、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被盗。

也就是说,除盛京三陵之外,清朝入关后所修建的关内十二座皇陵中,目前还有顺治帝孝陵、雍正帝泰陵、嘉庆帝昌陵、道光帝慕陵,这四座皇陵的地宫没有被打开过。

11 阅读:8122
评论列表
  • 庞帅 11
    2023-12-17 07:04

    民族英雄 孙殿英

    伯虎 回复:
    救了个命,哈哈
  • 2024-04-14 18:36

    大汉民族!被满族统治几百年

  • 2024-04-25 23:38

    清朝皇陵没打开的里面没有任何东西

    去年冬天 回复:
    我觉得他说的对,应该早就被盗了,不然早就开挖了,美名其曰“抢救性挖掘”
    楛掵嘚鲑 回复: 去年冬天
    我觉得你对国家的考古是有偏见的,墓室被盗或者被破坏才会抢救性挖掘,目的是保护文物。
  • 2024-05-30 16:51

    清朝陵墓应全部铲平!半点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