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援引菲媒报道,菲律宾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遭遇弹劾风暴,这场牵动菲律宾政坛的博弈意外激活南海议题,中菲美三方力量在此交汇。
2月5日菲律宾众议院上演戏剧性一幕:306名议员中有215人联署弹劾文件,这个数字不仅远超法定三分之一门槛,更意味着超过三分之二的立法者选择站在副总统的对立面。指控清单里既有"挪用机密资金"这类常规贪腐指控,更藏着两大家族角力的关键证据——莎拉公开批评总统处理南海问题"惨败"的言论,被白纸黑字列为"破坏国家政策"的罪状。弹劾风暴背后浮现出清晰的权力轨迹。马科斯长子作为首名联署人现身文件,议长马丁·罗穆亚尔德斯(总统表弟)被指操控程序,这些细节揭开了"第一家族"与"达沃王朝"的正面冲突。前总统杜特尔特宣布亲自为女儿辩护,其子保罗在国会怒斥"政治迫害",显露出这个南部政治世家绝不退让的姿态。
当菲律宾外交部长马纳罗在慕尼黑安全会议重提南海仲裁案时,中国代表团的反击精准而犀利。傅莹当场指出菲方在仁爱礁、仙宾礁的侵占行为,吴士存更抛出致命追问:按照1898年《巴黎条约》划定的东经118度国界线,黄岩岛和仁爱礁根本不在菲方声索范围内。面对这个基于历史条约的质询,菲外长选择转移话题的举动,暴露出其立场的根本性漏洞。中国南海研究院丁铎的观察揭示更深层矛盾:菲方2023年通过的《海洋区域法》试图将非法占领岛礁合法化,这种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做法,恰是南海紧张的核心症结。数据显示,2024年菲方在争议海域的舰船活动频次同比激增47%,这种对抗性行动与《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背道而驰。
菲律宾外交部长马纳罗(资料图)
美参议员库恩斯在慕安会上的表态值得玩味,他一面强调"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一面避谈美军在菲新增4个军事基地的实质影响。菲律宾通讯社披露,美国务院正在重新评估对菲援助项目,这种战略模糊性折射出华盛顿的算计——既要利用南海问题牵制中国,又不愿过度消耗战略资源。马科斯政府的外交困境在此显现:2024年菲对美军事采购额暴涨至12亿美元,但同期美国直接投资反而下降9%。这种经济与安全诉求的错位,使得"挟美制华"策略的实际收益大打折扣。更微妙的是,莎拉弹劾案中曝光的"威胁暗杀总统"指控,恰恰源自她与美方情报系统的秘密接触。
莎拉团队的反击策略充满政治智慧。面对5月中期选举的关键节点,其支持者正在南部棉兰老岛集结,这个占全国人口24%的传统票仓一旦形成选举联盟,足以动摇马科斯阵营的国会优势。值得关注的是,弹劾审判被刻意推迟到6月国会复会,正好为杜特尔特家族争取到三个月的战略缓冲期。中方在南海问题上的克制反制成为重要变量。当菲海警船2月14日试图强闯黄岩岛时,中国海警依法实施的管控措施,既避免了局势升级,又向国际社会展示了负责任态度。这种"斗而不破"的处置方式,客观上削弱了马科斯政府炒作南海议题的国内动员能力。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资料图)
马科斯此刻站在危险的十字路口:对莎拉的穷追猛打可能激化地方势力反弹,而向杜特尔特家族妥协又将动摇执政联盟根基。更棘手的是,其南海政策陷入双重困境——过度强硬会冲击中菲经贸关系(中国连续8年稳居菲最大贸易伙伴),过于软弱则会丧失国内民族主义阵营支持。这场政治飓风的影响正在外溢。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在慕安会的警示犹在耳边:南海问题的本质是地缘政治博弈,任何误判都可能让区域国家沦为大国竞争的棋子。当杜特尔特家族打出"逆袭"首枪,中方坚守原则的应对,无形中为这场菲律宾内部权力游戏增添了新的战略维度。
菲律宾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圣地亚哥·萨尔塞达的发言耐人寻味:"弹劾程序不是终点,而是政治力量重新洗牌的开始。"这句话暗含的潜台词指向2025年总统大选布局。杜特尔特家族深耕棉兰老岛三十年建立的基层网络,与马科斯家族依托"北伊罗戈斯王国"形成的政治资本,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拉锯战。菲律宾大学政治系教授克拉丽塔·卡洛斯的研究显示,过去五年间地方政治家族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提升了18%,这种权力结构的分散化让马尼拉的政令执行效率持续走低。
南海争议的复杂性因菲律宾国内政治斗争而进一步放大。菲海岸警卫队2月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其用于南海巡航的预算较三年前翻了两番,但同期渔业产量却下降11%。这种投入与产出的倒挂现象,暴露出马科斯政府"安全优先"政策的现实代价。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则揭示另一面:2023年中菲双边贸易额突破800亿美元,其中菲律宾对华农产品出口增长23%,仅香蕉和菠萝两项就创造了12万个就业岗位。经济依存度与安全对抗性的矛盾,成为马尼拉决策层难以破解的方程式。
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存在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五角大楼2024年《印太战略报告》明确将菲律宾列为"前沿部署枢纽",但实际驻军规模仍维持在《加强防务合作协议》框架下的轮换模式。菲律宾前驻美大使何塞·奎西亚的回忆录披露,美方曾要求将苏比克湾军事基地使用权延长至50年,但遭到菲方拒绝。这种若即若离的互动模式,反映出马尼拉对"过度依赖美国"的战略警觉。而莎拉弹劾案中流出的美国中情局联络记录,正在菲律宾社交媒体引发"主权沦陷"的激烈争论。
杜特尔特家族(资料图)
杜特尔特家族的反击手段逐渐浮出水面。其支持者控制的15个省级行政单位中,已有9个通过决议谴责弹劾程序"违背民主原则",这种地方包围中央的战术与2016年杜特尔特竞选总统时的策略如出一辙。更值得关注的是,前总统的禁毒战争遗产正在被重新激活——菲律宾缉毒署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月涉毒案件逮捕人数同比激增65%,这种强硬姿态在基层民众中仍具有强大号召力。分析人士指出,莎拉团队可能通过强化"法律与秩序"形象,对冲弹劾案带来的道德指控。
中方的应对策略展现出战略定力。在2月19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毛宁用"六个坚持"概括南海政策,特别强调"坚持直接当事国对话协商"。这种表态既守住原则底线,又为局势降温留下空间。中国南海研究院发布的《海上形势评估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就"南海行为准则"进行的磋商次数创历史新高,其中与越南、马来西亚的单独磋商分别达到7次和5次。这种"双边突破、多边跟进"的模式,客观上对菲律宾形成外交压力。
马科斯政府的焦虑感在军事领域显露无遗。菲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布劳纳2月20日视察巴拉望岛军事基地时,高调宣布将采购超音速反舰导弹,但未透露具体型号和供应商。军事观察家注意到,菲军现有预算难以支撑单价超过200万美元的先进导弹系统,此举被解读为向美国索取军援的舆论造势。而中国国防部同日宣布的南海联合搜救演习,则被外界视为对区域安全承诺的再次确认。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事动作,折射出各方对南海控制权的认知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