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民俗文化发扬光大,进入农历的腊月,人们首先就迎来了腊八节(古称腊日)。过了腊日之后,年味就逐渐变得浓厚,所以腊八节标志着辞旧迎新的序幕正慢慢拉开,也意味着一年一度的喜庆日子已经不远。
虽然难见瑞雪飘飞的美景,也未到观赏梅花盛开的时令,不过阳光和煦、柔风轻拂,反而令人感觉东君就像提前回归大地。腊日的习俗丰富多彩,仿佛春节隆重仪式的预演,老人们亲手制作的腊八粥色香味美,晚辈们喝上一口,不仅感觉甘甜爽口,而且深切地感受到一份亲情和关怀。
腊八节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来经过汉唐的发展,到了宋代更加受到重视。人们一方面用猎物祭奠先祖,另一方面又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表达攘灾迎春的美好心愿。健壮的小伙敲起腊鼓,美丽的少女跳起舞蹈,围观的众人则不停地喝彩,气氛喜庆,堪比春节。
文人墨客也会即兴抒写对节日的感怀,北宋的李之仪欣喜几处欢声动丝竹的场面,南宋的陆游赞美腊月风和意已春的美景。不过同样是庆祝佳节的到来,另一位南宋才子却似乎显得有点落寞,下面一起欣赏刘克庄写于腊八节的佳作,言辞悲切,结尾更显得言不由衷。
命拙
南宋 · 刘克庄
命拙躬耕逢歉岁,旋营水菽度晨昏。
晴天田舍禾归窖,腊日山家酒满盆。
护竹短墙修复坏,浇花小井汲来浑。
早知不是封侯相,蓑笠何因肯出村。
刘克庄是南宋著名诗人,入仕后官至工部尚书,他的作品内容丰富,风格豪放。这首诗写于作者34岁那年,当时刘克庄因为自己的主张不被朝廷采纳,反而无端遭到非议,诗人于是愤而辞官。全文言辞悲戚,颇显伤感,刘克庄在文中如此叙说:
命运不顺,辛苦地躬耕田亩,却不幸遭遇荒年。为了让家人不至于挨饿,只能权且种下一些豆类植物,不过依然要从清晨忙到黄昏。天气晴朗时,便将田地和农舍里的谷粟收藏到地窖;喜庆的腊日里,山村人家欢聚一堂,酒杯中也斟满了自酿的美酒。
保护竹园的矮墙经常会反复损坏,需要不时地进行修整;从小井里汲水,虽然水质有些浑浊,不适合饮用,却并不妨碍用它来浇花。如果早点预料到自己没有封侯之相,穿着蓑衣、戴着箬笠的我,又怎肯随意就走出乡村?
刘克庄出生于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家族中很多人都是进士及第,更有多人曾在朝廷里担任过要职,刘克庄也因为其出众才华,而被宋理宗赐为同进士出身。不过人活于世,总会遇到坎坷,刘克庄遭遇困境之后,便借助笔墨抒写了心中的郁闷之情。
“命拙躬耕逢歉岁,旋营水菽度晨昏”,开篇交代了诗人当时的处境。诗人离开朝堂,回乡归隐。由于恰逢灾荒年景,田地里种下了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诗人便开始抱怨时乖命蹇,更担心一家人的生计,只好节衣缩食,并辛勤地补种一些容易生长的豆类植物。
接下来诗人又具体介绍了自己的隐居日子,“晴天田舍禾归窖,腊日山家酒满盆。”回到家乡,诗人虽然还经常惦记着国家大事,不过因为眼不见心不烦,同时还要直面生活的压力,他也就无暇操心身外之事,于是便暂时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夫,平日里忙忙碌碌,节日里也和乡亲们一起举杯庆祝。
“护竹短墙修复坏,浇花小井汲来浑”,颈联生动地刻画出作者在“歉岁”时的困窘生活。竹园象征着高尚情操,养花也表达出文人雅兴。诗人身居乡野,热爱自然,也并未因为生活压力大而变得消沉和颓废。他一方面辛勤耕耘,另一方面又不怕麻烦地让生活变得更有情趣,值得人们赞赏。
结尾展现出才子茫然若失的心情,“早知不是封侯相,蓑笠何因肯出村。”诗人从小怀揣封侯拜相的远大志向,他也曾为此付出过艰辛努力,更洒下了无数辛勤的汗水。可是造化弄人,命运多舛,让诗人感到有些寒心。
最后一番话只是愤激之辞,作者实际上言不由衷,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诗人一定会脱去蓑衣、摘掉斗笠,继续前往村外追寻梦想。
就要过年了,不管是事业有成,还是前路艰难,希望大家都能开开心心,戒骄戒躁,与家人一起热热闹闹地迎接新春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