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中有几笔怪笔,其实暗藏解密笔法!破解了王羲之的关键笔法

之瑶看过去 2023-08-31 14:00:02

临帖时,我们经常发现古人有怪笔。

比如笔画缺了一块,很多同学以为是印刷问题,

于是自做主张把缺的一块给补上。

这是不对的,这不是印刷问题,而是古人的一种特别笔法。

你自做主张地补上这一块,等于忽略了古人的这种特殊笔法。

往往古人的这些特别的笔法,最能暴露出这个人的用笔特点。

你如果能解密这些怪笔的笔法,基本上临这个古人的字帖,可以以假乱真的水平。

王羲之的兰亭序,也有几处怪笔。

我也看过有人写兰亭序是怎样处理王羲之这几古人笔怪笔的,写不像,描一下就像了。

这是完全不懂王羲之的笔法,掩耳盗铃的做法。

怪笔其实不怪,只是你看不懂这种笔法而已。

孙过庭在《书谱》里说过一句话,“翰不虚动,下必有由”。意思是说,书法中的每一笔都是有理由的。

像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每一笔自然也是有笔法的,绝不会乱写的。

恰恰就是这几笔怪笔,暴露了王羲之真实笔法的行踪,所以价值更大。

举个兰亭序怪笔的例子,看下图:

像上面这个“欣”字最后一捺,写法很奇怪。

困惑了我很多年,我总以为是年代久远,墨色掉了两块,才有捺笔的下面的两个缺口。

但是我发现王羲之写的另一个字“所”字,左边一短撇,也是这种情况。只是缺口没有“欣”字那么明显。

关键是兰亭序中这样的情况还不少,由此我推断王羲之“欣”字这一捺,不是怪笔,而是一种重要笔法。

王羲之这处怪笔,不是败笔,而是在一次次调锋过程。

看上图的数字指示,王羲之用常规笔法拉到3处,收锋时发现笔锋散了。

如果此时不处理,直接写下一个字的第一笔,肯定就是散锋起笔。

于是王羲之赶紧把笔锋推到1处,把笔锋推直,为的是收拢笔锋。

重新往4处出锋,但还是有点散锋。

王羲之没有着急,再次回推到2处,再次推直笔锋,再次往5处出锋,这次觉得比较合适了。

锋不正不行笔,王羲之在这笔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只要笔锋没调到位,王羲之就会反复去调,直到笔锋聚拢为止。

你知道了王羲之的这个用笔特点,再写兰亭序就会有味道了。

我们平常写字很少像王羲之这样在一笔上反复调锋。

所以我们就没有王羲之那种用笔的层次感,我们写出兰亭序显得轻薄流滑,缺少厚重感。

王羲之的这些怪笔,像密码一样,帮我们解开王羲之的用笔特点。

只要锋不正,王羲之会反复调,直到笔锋聚拢,适合下一笔起笔才行。

这也是王羲之反复强调的用笔要迟。

迟不是故意放慢用笔速度,而是花在精细调锋上了。

了解了这一点,再临兰亭序,水平就会大增。

结束语:

临帖,是一个学的过程,不是创作过程。

所以不要随意修改笔画,自己不会写的笔画就说是怪笔,甚至说是误笔。

这种较真地临帖,不是对古人的盲目崇拜,而是更深入地学习古人的笔法。

比如上文王羲之的这个例子,当你知道了王羲之这不是怪笔。

而是一次次反复调锋的结果。

你就明白了王羲之的用笔特点,原来王羲之的用笔厚重感来自他反复调锋的结果。

当你再临兰亭序时,适当用这种方法增加笔法的厚重感,水平是不是就会增加不少?

本文原创内容来自公众号:毛笔书法

4 阅读:356
评论列表

之瑶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