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丰盈者,独行也如众。20句禅意诗词,哪一句令你沉浸式净化

香巧浏览文化 2025-04-26 09:05:09

01

知君欲问人间事,始与浮云共一过。

——唐·灵一《归岑山过惟审上人别业》

若有人问起红尘纷扰,他已与云影共游,心无挂碍。归隐山林,与浮云相伴,心随云卷云舒,超然于人间琐事之外。须知尘世喧嚣不过过眼云烟,何必执着呢。

02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唐·灵澈《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世人皆言辞官归隐好,空谈归隐之乐,却鲜有人真正踏入这寂寂山林。名利如枷锁,放下者寥寥无几,表面超然,心中仍困樊笼里。真正的隐逸,不在山林,而在心无挂碍恬淡的生活。

03

至今寂寞禅心在,任起桃花柳絮风。

——唐·栖白《寄南山景禅师》

禅心寂寂,任他桃花灼灼、柳絮纷飞,我自岿然不动。红尘纷扰如风过耳,修行者独守一方清净。外界的繁华与变迁,不过是心境的试炼。守住本真,便能在喧嚣中独享一片清明。

04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宋·程颢《题淮南寺》

在道人眼中,无春秋之别,纵使暮色苍茫,晚山含愁,亦不过自然之态。四季更替本是自然,人的愁绪则由心生,作茧自缚。若能如庄子观鱼,物我两忘,与山水共寂,愁亦成景,悲亦成诗。

05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唐·王维《辛夷坞》

山涧幽深,辛夷花自开自落,不待游人赏,亦不惧岁月长。王维笔下,万物皆循其道,生灭有时。人生亦当如此,美不必为取悦他人而存在。繁华时热烈,凋零时从容,本是一场圆满的修行。

06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晨光映山色,飞鸟悠然忘机;潭水照人影,令人杂念顿消。此情此景,像极了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山水之趣,原来是治愈人心的良药。

07

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

——唐·李群玉《自遣》

人生如寄,好像是梦中作梦;世事无常,又似风中听风。李太白曾醉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不如学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洒脱而行。若你执着于梦境,只会徒增烦恼;看破如风往事,反得自在。

08

洞傍山僧皆学禅,无求无欲亦忘年。

——唐·元结《无为洞口作》

山僧傍洞修禅,无欲无求,名利皆抛,连时光的流逝也浑然不自知。刘禹锡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如山僧修行,不求不争,真正的修行,便是这般与世无争的淡泊。

09

眼看别峰云雾起,不知身也在云间。

——宋·徐玑《过九岭》

远眺他山云雾缭绕,却未察觉自己早已置身云海。人生亦如此,追逐远方风景时,常忽略脚下其实也是别人眼里的风景。云外有云,山外有山,你我皆是画中人。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10

花开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风对碧流。

——唐·牛仙客《碧流寺》

花开叶落本是天意,何劳僧人多费心。看那清风徐来,碧水长流,万物自有其章法。有时候你只管顺应自然之道,一切都会有最好的安排。

11

勿以有限身,常供无尽愁。

——宋·陆游《还都》

人生短暂如朝露,何必以有限光阴去滋养无尽愁绪?陆游一生忧国忧民,却深知执念徒增苦痛。愁如蔓草,愈思愈长,正如李白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不如学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笑对浮沉。

12

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

——唐·岑参《太白胡僧歌》

心如流水澄澈,身似浮云漂泊,不陷红尘是非。若心无所滞,则世间纷争皆如云烟过眼,自在无碍。真正的超脱,不在避世,而在纷扰中修得一身轻盈。流水不争,浮云无住,便是人间最自在的修行。

13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

——唐·李嘉祐《题道虔上人竹房》

竹影婆娑间,诗情与禅意共生,任凭人间流水匆匆。诗人借竹喻志,淡泊如陶潜“采菊东篱下”,超脱如王维“空山新雨后”。诗情与禅意,皆在竹影闲静中生长。任凭尘世如水奔流,我自守一方淡泊。

14

是非何处定,高枕笑浮生。

——唐·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 其二》

人间是非本无定论,不如高卧一笑置之,淡看浮生颠倒。杜甫历经沧桑,终悟“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白居易“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名利如梦似幻,只有豁达心境可抵岁月荒寒。

15

扰扰人间是与非,官闲自觉省心机。

——唐·张籍《寄梅处士》

宦海浮沉多纷扰,卸却官职方觉心机徒劳。张籍以梅喻友,暗合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叹。真正的智慧,在于放下算计,做一闲云野鹤,不在樊笼里,也如寒梅傲雪,自守清芬。

16

巧拙贤愚相是非,何如一醉尽忘机。

——唐·白居易《对酒五首 其一》

世人论巧拙、辩贤愚,不过自缚枷锁。不如举杯痛饮,醉中忘尽机心与计算。白乐天深谙“身后堆金拄北斗,不如生前一樽酒”,须知聪明反被聪明误,喝酒倒是可以且乐且天真。

17

书上无名心忘却,人间聚散似浮云。

——唐·皎然《荅胡处士》

青史留名终虚妄,聚散离合本无常。诗僧皎然以云喻世,道破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禅机。心无挂碍,方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看淡来往,方知聚散皆是缘分。

18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唐·李白《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

花色天然不惹尘,水心澄澈共人闲。太白以物观心,暗合了佛家“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之悟。山水草木,皆是修行的道场,心闲则万物皆闲。花色天然无雕饰,心若静水自生闲。

19

是非应不关心虑,名利何曾挂齿牙。

——唐·武涉《访李真人》

方外之人眼中无是非,唇齿之间也绝无名利。真正的隐士,宛如庄子笔下“藐姑射山神人”,超然物外。世人若悟此道,便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之理,何须汲汲营营?

20

耳根得听琴初畅,心地忘机酒半酣。

——唐·白居易《琴酒》

琴声涤耳,酒意正浓,此刻心无挂碍,浑然忘机。乐天此境,恰似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之逍遥。琴酒相伴,半醉半醒间窥见人生真味,大抵便是陶渊明“欲辨已忘言”的至乐无言。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侵权或不当使用之处,请联系我立即删除。



1 阅读:40

香巧浏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