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和人的差别,首先会出现在哪里?——那就是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们看待问题不同,解决问题方式不同,人生轨迹也不同。
这就好似两个人分别从东边和西边观察同一事物,然后开始互相指责——对方看得不对!原因何在?很简单,他们站的位置本就不同,视角不同,看到的自然不同。再比如:当有人问你1+1等于几时?科学逻辑给出的答案是2,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换到经济学逻辑中,1+1却可能大于2,因为交换带来了价值的增加;而到了政治学逻辑,1+1等于几?你想让它等于几,它就给你等于几!因为这完全取决于你的需要,我们可以让它等于任何数,然后给出合理的证明就可以了。
这些差异,正是思维模式的不同所导致的!
在我们的专栏里,已经很详细讲过很多重要且常用的思维模式,比如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借势思维,批判思维,策略思维,结构思维,系统思维等等,及还有各种思维模型,每个专栏有30到40节课,每节课的内容有3000到5000字干货,加起来上百万字了,需要大家有耐心的长时间学习。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来一个一次讲清楚,让大家快速进行思维升级,从低级的感性思维到高级的系统思维,4个层次,3次升级,一次性帮助你实现思维质的飞跃!
思维第一个层次:感性思维,心灵与对象的快速判断
感性思维是我们最直观、最简单的思维方式。它基于我们心灵中已有的东西与对象之间构建快速判断,无需过多思考。比如,我们看到黑色衣服就喜欢,看到白色衣服就不喜欢,这就是感性思维在起作用。感性思维虽然简单,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他写过一本书《思考,快与慢》,其中快思维就是感性的。很多人思维是感性的,他感觉什么,就是什么。对于感性思维从哲学上讲就很复杂了,牵扯到时间的主观性问题,时间的直观性问题,等等。
感性思维虽然简单直接,但它往往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受个人喜好、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将感性思维升级到更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才更有价值——那便是因果思维。
思维第二个层次:因果思维,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交织
因果思维强调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即因必有果,果必有因。这种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事物变化的必然性。然而,因果思维也面临着挑战,如过度归因、忽视偶然性等。
因果思维看似简单,无非由因导致果,果源于因,有因必须有果,有果必须有因。然而,这里便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它们之间的必然性。因果实际上是在时间轴上前后的必然联系,这种必然联系的时候,它带有极强的唯一性,即因定会产生特定的果,而果中又蕴含着新的因。我们通常思考问题是从因思考到果,但常犯的错误却是逆向而行,即从果追溯因,以至于不断探求事物背后的原因。
每个原因本身也是一个结果,于是我们不断追问原因的背后是否还有原因,这种无限追溯若在某处停止,在佛教中便被称为“断见”。
比如,有人说图门江曾是中国领土,这若被视为绝对论断便是“断见”。若再继续向下归因追溯,我们现在脚下的土地,在过去都要属于恐龙的了……如此无限归因下去,显然不合逻辑。
后即为果,先则为因,为了得到预期的结果,我们必须把握其必然性的原因,这便是“持后出先”的因果逻辑。倘若这一逻辑不成立,自然科学也将失去基础。我们用因果定律来解释必然性,但在人生和世界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偶然性。因此,康德指出,世界上有两大定律:一是因果定律,二是自由律。
偶然性,它便是康德所说的自由律的产物。自由律的原点在于个人,没有个人,便没有自由律。从物质角度看,世界遵循必然的因果律;而从人心角度看,则要用自由律来解释。并且,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偶然中蕴含着必然,必然中也存在着偶然。
一旦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发现许多事物的理解方式都会发生变化。于是,辩证法也随之诞生,它使人们的思维得以升华至第三个层次——辩证思维。
可以说,如果一个人若不具备辩证思维,便难以胜任领导之职。正如本文开头所提的,政治学思维的真谛:我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并证明其正确性,这便是辩证思维。
综上,我们会发现因果思维也面临着挑战。它往往追求必然性,但现实中却充满了偶然性。偶然性打破了因果关系的唯一性,使得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所有事件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引入辩证思维,以更全面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思维第三个层次:辩证思维,对立统一与量变质变
当我们的思维进一步升级至辩证思维时,我们便能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辩证思维强调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三大原则。
它教会我们认识到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以及这些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可能性。在政治学领域,辩证思维更是不可或缺,它使我们能够根据不同情境调整策略,实现既定目标。
比如:我们古代的太极图,实际上也蕴含辩证法三大核心原则:
首要原则,对立统一,我们观察太极图中的阴阳两极,正是对立统一的体现;其次,量变质变,太极图的分界线,正是量变与质变的界限所在;再者,否定之否定。它又在何处?答案在于鱼眼。鱼眼,象征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辩证法的这三大定律,与太极图的三大要素不谋而合,它们实则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在否定与再否定的循环中,必然性与偶然性实现了和谐统一。
现在,让我们来说说辩证思维在实际应用。其中,教员的矛盾论便是其典型代表。矛盾,即对立统一。在矛盾中,量变质变构成了矛盾发展的动力。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随着情境的变化,主要矛盾可能转化为次要矛盾,反之亦然。这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最终,矛盾会被否定,转化为新的矛盾,这便是否定之否定的应用。
因此,面对某些问题,我们不必急于求成,而应静待其量变至质变,再采取行动。这便是管理战略思维的精髓所在。理解这一应用的重要性,你便掌握辩证法核心的关键。
世间万物皆处于对立与统一之中,对立统一即矛盾。因此,存在即是矛盾,人生充满矛盾,工作亦是如此,问题本身就是矛盾。那么,我们现在还需要纠结吗?答案是无需纠结。人生本就蕴含矛盾,我们或许渴望摆脱,但应认识到矛盾是存在的根本属性,对立统一构成了存在的本质,因此,身处矛盾与纠结之中,实则是生活常态。
那么,如何应对这一矛盾与纠结呢?
我们应让矛盾经历量变至质变的过程,最终达到否定之否定的境界。这便是矛盾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员的伟大之处,便在于他深刻理解了这一点。他的群众路线、矛盾论、实践论、统一战线,这四大思想共同构建了中国的政治学理论。在中国企业家中,能深刻理解并应用这些思想的要属任正非了,他能清晰地把握这些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企业运营中,因此他能够提高预见到潜在的问题。
然而,辩证思维虽然强大,但在面对复杂系统时仍显得力不从心。这时,我们需要再次升级到最高级的思维模式——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它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整体性和动态性,从而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思维第四个层次:系统思维,创造性与整体性的融合
欢迎关注我们,待粉丝过万更新剩余50%,或百度搜索百家号作者“遇见洞见”,点击专栏,提前阅读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