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通天苑还“通天”的青年社区认购,公积金贷款最高能贷余额的25倍,生三孩就补贴10万……这几天密集轰炸购房者眼睛和耳朵的“魔幻”消息,貌似都来自呼和浩特,又似乎都和爱恨交加的房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果说,青年社区是呼和浩特对购房者在购房意愿上进行的的一个点上突破的话,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就是在房地产的平面层级上施加一个最大压强。而最后的“三孩补贴10万”,则就是把住房、教育、婴幼儿产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进行了“一网打尽式”的全面摧毁后的全面建设。
三个等级,三个重磅消息,消息真真切切,于是就有执着于较真和抬杠的一些人,跳出来雾里看花:说一千道一万,就是骗着我来花钱买房生娃。社会现在这么难,找不到工作,挣不来钱,哪有钱花啊?
此前内蒙古大牌面对这样的诘问,往往也被怼的哑口无言。而现在。终于有了一种守得云开见日出时的豁然开朗之感。
就在大家都在关注生娃买房的时候,近日,呼和浩特出台《关于促进人口集聚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7年底,新增投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30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500户、“专精特新”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300家、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以上。
从这份文件的名称上就能看出,这并不是一份让呼和浩特人被动找工作的文件,而是关于从根本上给呼和浩特人创造就业机会,让人口“聚”起来,让人口“高质量”的具有实操性的指导文件。
文件只说了一个关于就业的数据——“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以上”。但是,文件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先实现产业“造血”,然后反向输送“营养”给打工人的主动思维。
有了企业,打工人才有岗位。有了岗位,打工人能挣钱才能消费。逻辑终于形成闭环,呼和浩特的这一波操作,补上了此前是围绕房地产,现在是围绕城市大发展而进行的最后一块拼图。
更为甚者的是,以上企业并不是那些没有附加值没有产业基础的“老破小”产业,拿出来都是投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规上以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等个顶个的强企业。
哪吒说过,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在呼和浩特释放的诸多政策利好中,也许“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以上”并不算重磅消息,但是,呼和浩特的放出的这一个“二踢脚”,至少可以“炸”醒一些睁眼睡觉的人:现在路就在脚下,请双手离开键盘,自觉准备好工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