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业内营销乱象诱发多起事故,不久前有关部门开始给智能驾驶“手动降温”,于是在上海车展前的多场发布会上,我们看到无论是主机厂还是技术供应商,都不再提“高阶智驾”、“自动驾驶”这些热词了,取而代之的是“辅助驾驶”。
因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放开L3(有条件自动驾驶),所有车辆搭载的智驾都属于L2(组合驾驶辅助)系统。
但即便用了更严谨克制的表达,大家也都清楚,科技发展的车轮只会越转越快,L3的大规模落地已势不可挡。4月22日,华为正式发布乾崑智驾ADS 4,并率先推出高速L3商用解决方案。
据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CEO靳玉志介绍,华为乾崑智驾ADS 4共有四个版本,其中ADS Ultra旗舰版搭载高速L3专属方案。他表示:“目前华为已在云端世界引擎进行了6亿公里的高速L3仿真与验证,已为高速L3量产商用做好准备。”小鹏汽车、东风岚图、广汽等多家主机厂也纷纷立下Flag,今年四季度实现L3的量产上车。
站在法律法规层面说,L2到L3意味着驾驶责任主体从人(驾驶员)开始向车(自动驾驶系统)转移。但普通消费者往往不清楚也不关心分级,他们只看重车辆具备的功能,从功能判断企业的能力。
像华为,在智能化领域一直“遥遥领先”,此次发布的乾崑智驾ADS 4,在ADS 3车位到车位体验的基础上再次升级,可支持高速公路收费站ETC通行、车位到车位切换泊车代驾VPD功能。其中,泊车代驾VPD功能将实现地下停车场跨层通行、代客充电等全新功能。预计2025年6月,全国将有50万个停车场将支持车位到车位,10万个停车场可支持泊车代驾VPD。
事实上,按照国标定义,城市领航、代客泊车、“门到门0接管”等功能,都属于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一部分。但具备了部分L3功能,并不代表就能完全和L3画等号。
L3的背后是底层技术的全面升级,对软硬件和体系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靳玉志提出,选好的智能辅助驾驶,要“四看”:看品牌、看数据、看口碑、看配置。
首先,大品牌往往拥有强大的自研能力。华为智能解决方案BU去年研发投入超100亿,研发团队规模超8000人,这样的体量在业界无出其右,支撑起了华为在智能出行核心技术领域的全面领先。
据悉,乾崑智驾ADS 4采用了面向未来自动驾驶时代的全新WEWA架构,包括世界引擎+世界行为模型架构,端到端时延可降低50%,通行效率提升20%,重刹率降低30%。
同时配合全新发布的HUAWEI XMC数字底盘引擎,其行业首创全域融合架构,实现车身、电机、悬架、转向、制动等部件的中央集中控制;车路状态预热网络、时空智能悬架网络、全维协同控制模型等功能,可让汽车预判车辆状态和路面环境,通过对所有部件进行的一体化决策,实现整车最优控制。
乾崑智驾ADS 4与华为XMC数字底盘引擎相互协同,才能带来“知行合一”的体验。
其次,用于训练模型的优质数据,与智驾的实际能力密切相关,一方面要靠足够大的用户基盘收集真实的驾驶数据,另一方面,1%的难例场景,目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很难靠收集现实数据满足训练需求。位于云端的乾崑智驾世界引擎,可利用AI生成难例扩散模型,所提供的高质量、高密度的难例场景密度是真实世界的1000倍,实现用AI训练AI。这也是当前行业发展的趋势。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华为乾崑累计智能辅助驾驶总里程已超过25亿公里。上市合作车型达22款,很多都是爆款,由此可见,华为的智能化技术和产品是经过市场充分验证,得到广大用户认可的。
此外,华为还认为智能辅助驾驶能力与车辆配置有密切关系。与特斯拉、小鹏为代表的“纯视觉派”不同,华为坚持走感知融合路线,在车端,全新发布的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舱内激光视觉传感器、分布式毫米波雷达等模组,可显著提升车辆感知能力。但笔者认为,两派路线谁能走得更稳更远,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需要让子弹飞一会。
不管华为提出的智驾评判标准是否正确,其此次发起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都是非常值得点赞的。如靳玉志所说,“没有安全,一切都是空谈”,作为智驾领域的领军者,有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标杆,引导整个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笔者看来,“科技无罪”,相比乾崑智驾ADS 4与华为XMC数字底盘引擎,中国智能汽车行业才更需要“知行合一”。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
程序已经设计好了,实在来不及,提前0.2秒退出智驾,司机自己负责。高速以100公里的速度开,每秒钟是28米,别说提前0.2秒,就是提前两三秒退出给司机的反应距离也才50-80米,这还不算人机接管判断必定产生思维延迟时间。在高速上这点反应距离一脚老刹车也刹不住。任何5秒以下退出智驾的都忒么该判厂家负全责。每次事故都是智驾退出甩锅给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