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差不多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里,咱们志愿军总共派出了240万大军,这里面包括了6个兵团和整整27个军的建制。指挥的将领里头,还有像彭老总这样的元帅级别的大人物。后来,彭老总离开后,邓华、杨勇和杨得志他们几个接棒,也都把志愿军司令的担子挑得稳稳的。
说起抗美援朝那场大战,不少人回头琢磨的时候,对彭老总回国后,志愿军第二任司令官的人选有点小疑惑。大家伙儿纳闷的是,彭老总手底下,十大将里头唯一一个亲自带兵去朝鲜打仗的将领——陈赓大将,为啥没能一直当这个司令官呢?反倒是排在他后面的邓华等几个上将,接过了指挥志愿军的担子。
聊到这个事儿,雨田君觉得陈赓那时候为啥没当上志愿军司令,原因挺直接,说白了就是两点——一个是个人情况不允许,再一个就是他有更加关键的任务要做。
【陈赓大将的抗美援朝】
在说说陈赓大将为啥没当上志愿军司令员之前,咱们得先瞅瞅他在抗美援朝那会儿都忙了些啥。
说实话,陈赓从小就是那种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不管是在咱自己队伍里,还是在黄埔军校的国军师生中,他那乐观开朗、幽默风趣的性格,都特别招人喜欢和尊敬。就连像李云龙那样的硬茬子,在他手下也得老老实实。在咱队伍里,陈赓那可是块哪都需要的“好钢”,在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都干过,打仗是把好手,既能出谋划策,又能上阵杀敌。他虽然是从名校出来的,但一点不死板,不教条。
在战场上亲自指挥打仗,也在幕后搞过情报工作,既当过部队的领头人,也做过军校的一把手。
抗战那会儿,陈赓的386旅是彭老总正面战场上的得力干将,两人关系铁得很。后来彭老总成了志愿军司令,头一件事儿就是跟军委说,得让陈赓来当副司令。
那时候,彭总开口说:
非别人不可,我就要陈赓!
那时候陈赓在哪呢?解放了中南地区后,他立马带着顾问团队钻进了北越的密林,协助并指导越南人民跟法军对抗,最后赢得了边界战役的大胜。听说彭总亲自点名要他回去,陈赓心里头那个高兴啊,他恨不得立马飞奔回自己敬仰的领导身边,继续一起打拼,赢得更多胜利。
他在1950年11月5号那天记日记说,
听说咱志愿军去了朝鲜战场,我心里那个激动啊,昨晚压根没睡好,满脑子都是朝鲜那边的战事。不管任务有多难多狠,我都豁出去了,打算把啥都献上去。
1951年3月,陈赓在快速查看了半岛的地貌特征后,就作为第二批进入朝鲜的3兵团(也就是二野)的司令,并且还是志愿军的第二副司令,正式参与到朝鲜的战斗任务中。
陈赓带着他的3兵团进入朝鲜后,虽然错过了第5次战役的最后阶段,但在接下来的阵地战中却表现得非常出色。彭老总称赞道:
现在,一下子打败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的机会变小了,咱们志愿军得做好长期打的准备,得学会怎么攻打和守住阵地,这种阵地战的打法得拿捏住。
那时候,陈赓手下的三兵团挑起了正面防守的重任。他们琢磨了跟法军、国军的交手经历,还有之前志愿军打美军时的门道。陈赓脑子里突然闪过围攻黄维兵团时,咱们用的坑道打法。于是,在那半岛上的高山大岭间,三兵团轰轰烈烈地搞起了坑道建设。靠着这些坑道的深浅不一,他们稳稳地守住了阵地。
比如说,那个非常有名的上甘岭战役,其实是陈赓手下的三兵团里的12军和15军一起打的。他们在战场上成功阻止了敌人想要通过放毒气、喷火、炸开地道、挖洞顶、堵洞口等方法来破坏地道的计划。他们很聪明地利用了地道的灵活性,主动放弃了地面的阵地,采取了灵活的防御方式,还配合后续的部队进行了反击。在那个长长的半岛山体中,陈赓的三兵团挖了一条长达250公里的地下通道,就像是一座会动的地下长城。
陈赓直接在志愿军的大会上,自己动手演示了坑道打仗的那一套,还讲了不少怎么完善和改进的办法。
肯定的是,他不仅在前线领导3兵团作战,而且还是志愿军的副统帅。
他在部队里的威望比邓华、韩先楚、洪学智他们都要高,也就彭总排在他前面。
到了1952年,彭老总大多时候都留在后方坐镇,真正在前线打仗的指挥工作,主要是陈赓和邓华两人在负责。就像那年春天的反击战和夏天的攻势战,咱们志愿军在挺困难的条件下,还是打赢了好几场大仗。这多亏了陈赓的战略安排和指挥判断,他的作用可太大了。
另外,志愿军的许多战斗策划会议都是由陈赓来挑大梁。在1951年到1952年期间,陈赓基本上就是作为彭总的得力助手,管理着志愿军的日常大小事务,像是汇总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验教训这些事。
1952年4月,彭总一回国,立马就提议让陈赓来当志愿军的临时指挥官,管咱们入朝打仗的所有事情。照这个势头,陈赓接任第二任志愿军司令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不过,到了1952年7月,陈赓大将担任志愿军司令员还不足仨月,他就把指挥棒交给了代理司令员邓华,自个儿决定回国内了。
为啥立下大功的陈赓(金一代时给了他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在当了没多久志愿军司令员后就急着回国了呢?
【陈赓为何离任志愿军司令员】
说到陈赓为啥不当志愿军司令员了,其实就像雨田君一开始提的那样,一方面是因为他个人的原因,另一方面呢,是因为他要去执行更重要的任务。
首先来说第一个原因,其实挺直接的,就是陈赓自己身体带有伤病。
1937年那会儿,陈赓在打仗时腿部受了重伤。后来被敌人抓住,可真是吃了大苦头。老蒋本想保他,但有人背地里对他动粗,这让陈赓的腿伤变得更重了。所以到了长征快结束的时候,陈赓大将走起路来两脚都不太利索,有时甚至得躺在担架上指挥打仗。
抗战那会儿,由于老是得打大战役,走来走去打长途战,脚上的伤就成了个大问题,负担特别重。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陈赓还是经常被伤病困扰。好不容易盼到全国解放了,结果又得去支援越南打法国佬,还被彭老总选中去朝鲜打仗。
其实,在朝鲜那会儿,陈赓因为腿上有伤,老得跑回国内看病和休息。就拿上甘岭那场反击战来说,他的脚病又犯了,只好留在国内养伤,部队就暂时由王近山指挥。等回到北京,他才察觉到,自己那条受伤的腿,踝关节肿得跟馒头似的,根本没法走路。
加上半岛那崎岖的山路和冷得刺骨的天气,对已经满身旧伤的陈赓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备受煎熬。
因此,考虑到身体状况,陈赓没办法,只能离开他特别喜欢的前线打仗的位置。
接下来要说的,是项更为关键的任务,这事儿还直接导致了陈赓从半岛撤走。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就开始着手搞现代化建设,不少军事学校都紧锣密鼓地建了起来。刘帅在南京搞了个高级指挥学院,《亮剑》里那晋西北铁三角的几个军长,还有学院里的大佬,都跑那儿去进修了。那时候,副总参谋长粟裕大将也有想法,想在哈尔滨搞个以指挥和军事工程为主的学校,就是哈工程学院。
那时候,粟裕大将军在考虑校长这个位子该给谁时,脑袋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陈赓大将军,尽管他们俩打交道的时间不算长,但粟裕对陈赓的印象特别好,记忆也深。
粟裕之所以选中了陈赓,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方面,陈赓本身就是黄埔军校出来的,他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对军校的运行模式了如指掌。在红军那会儿,他不仅是红军干部团的领头人,还当上了红军学校的校长。这家伙,无论是军事理论还是实战经验,都非常过硬,简直就是啥都会的全能选手。像他这样的人才,最适合来办学了。
另一方面,陈赓在解放战争期间,经常和二野、三野、四野协同打仗,那些从各大野战军进入军校的战士们,都很听他的话。再说了,咱们在抗美援朝时就已经发现,咱们在装备和战术上都跟世界水平有差距,所以得把在朝鲜战场上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拿到军校里去教教大家。
陈赓当志愿军副司令那会儿,就和他的学弟宋时轮上将琢磨起美军的打法。他俩联手弄了一本《打美军的一些招数——抗美援朝战术指南》,里头讲了怎么摸透敌人的底、美军怎么进攻、防守,还有怎么保障战斗啥的,总共有四十多万字呢。这本书算是咱们军队头一回全面、有条理地总结打美军的战术。彭老总看了后,说行,就让志愿军各师和后面的军校都拿去学。到现在,这本书还是咱们军队的重要学习资料。
所以,论起经历和对美军的认知,陈赓绝对是担任哈工程学院校长的最合适人选。这一点,从粟裕向主席推荐后,主席迅速拍板同意就能瞧出些端倪。
不少人心里琢磨,建军校这事儿确实挺关键,但咋能跟立国之战的抗美援朝相提并论呢?要知道,那时候陈赓大将可是手握百万志愿军的大权啊。
这事儿其实不冲突。陈赓被召回国内,主要是因为志愿军司令员这位置,别人也能顶上。从1952年起,抗美援朝的战局大都稳在三八线那块儿,两边不像头两年那样,动不动就来个兵团级的大仗,更多时候就是军啊、师啊这些小规模的交手。
志愿军司令肩上的重担终于轻了点儿,那时候,第一副司令邓华上将可是个老将了,他是最早跟着彭总去朝鲜打仗的。在战场上指挥作战,还有跟朝鲜人民军打交道,他都是一把好手,经验十足。他的指挥能力,那可是一点都不比陈赓差。就拿陈赓说吧,当他知道自己要回国的时候,还跟邓华开了个玩笑呢。
我这代理司令的位子啊,也就坐了俩月,马上就要“交班”给你啦,后面就靠你啦。
很明显,陈赓对邓华那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再看看后面的情况,邓华确实有本事带好志愿军。
【雨田君说】
陈赓大将军是我军里一个特别有人情味的大人物,一直以来都很受上头领导的信赖。你看他,之前临时去当志愿军的代司令,没多久就回国了,这就能瞧出军委多关照他,把他从那么冷的地方弄回来,还让他去当军校校长,这实际上是给了他更重要的使命。
所以,陈赓大将没能当上志愿军司令员,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有伤有病,但更关键的是当时的局势决定的。国内有更加紧急重要的位置需要他去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