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能轻视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尊重科学与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最近有一个思考,在大学中(理工科或许除外),就文科而言,所学内容有80%在步入社会后并无用武之地。那么大学真正有用的是什么呢?是思维方式,是理论框架,而非具体的知识。不知您对此有何见解?
作为大学校长,我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个人认为,对于中国一些优秀的大学,政府给予了空间、自由和尊重。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希望更多地方的政府能像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那样,赋予大学自由发展的空间。我理解地方政府急于发展产业的心情,但人才培养并非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若不遵循教育规律,这种做法会导致中国顶尖大学发展受阻,甚至朝着中专、技校的方向偏离。大学除了专业教育外,更应是塑造理想人格、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场所。倘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法孕育出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那么这个国家很难称之为强大。
所以除了机械学院、智能学院等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外(要知道他们在大学仅有四年时间),还应让他们接受人文的熏陶、艺术的感染,这样他们在未来无论是成为工匠、普通劳动者还是各行各业的精英,都能成为有文化、有情感、人格完善的人。在一些比较领先的领域,我们常常认为只要投入足够的资金,比如在制造业转型方面,投入 1 万亿不够就 2 万亿,2 万亿不够就 3 万亿,难道这样就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吗?
如今,我们在中国大学校长出访美国、日本时的待遇上能看到变化。几十年前,中国大学校长访美想要与美国大学交流,有时会遇到困难,而现在我们去,对方都十分热情。这是因为我们确实发生了变化,中国大学的地位提升了,我们取得了进步,包括在材料科学、化学等领域,我们的论文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高质量的成果也不在少数。然而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应思考如何提高效率、增强效果。我个人认为,应将科技发展的决定权交给科学家和教育家。
中国的诸多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美国无力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铁,而我们都建成了,这是事实。但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更应尊重科学和教育规律,赋予大学更多自主判断发展方向的权利。我想这对我们的发展更为有利。诚然,投入资金有其益处,科研和教育都需要资金支持,但仅仅砸钱未必能做好教育,关键是要有科学的思想、合理的制度、得力的举措,再加上充足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