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这件事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堪称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教科书级案例。整个事件的传播过程,如同一部连续剧在大众面前播放,无比直观地向大众演示了一个对错问题如何演变成政治正确的站队问题。
起初,这件事以一种令人瞩目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大家最初都以为又诞生了一位数学天才。毕竟在数学的世界里,答案往往是明确的,不会就是不会,没有丝毫的模糊空间。尽管在初始阶段,已经有人留意到板书问题以及笔记中的数学符号问题,但这些声音相对微弱,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那些曾经参与其中的人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阿里数学竞赛在初赛阶段的机制存在一定的漏洞,防君子不防小人,他人可以登录你的账号去完成题目,而姜萍的老师恰恰具备入围的实力。这一消息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质疑的人开始逐渐增多。
紧接着,随着月考试卷的公布以及三分钟速通视频的出现,事情的对错几乎变得毫无争议。虽然大众未必都能精通阿里数学竞赛那高深莫测的题目,但对于中专月考的题目,大多数人还是能够轻易判断的。那份试卷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各个数学博主不再纠结于题目难度的探讨,而是纷纷比试谁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甚至出现了 100 秒速通的惊人挑战。至此,事情的是非对错已经清晰明了,局面也并没有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要知道,阿里数学竞赛说到底,它既不与评奖评优直接挂钩,也不涉及高考加分等重要的利益分配,仅仅是面向数学爱好者的一场普通比赛。网上那些关于特招录取的声音,也大多是以吃瓜看热闹的心态为主。如果能够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这件事或许就能顺利平息。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问题的走向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有人开始将焦点引向身份政治绑定的问题,并且以一种大家熟悉的方式进行解读。只因为姜萍是女性,对她的质疑瞬间被扭曲为对女性的打压。于是,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这个原本单纯的数学对错问题,迅速演变成了一个涉及性别对立的政治正确问题。
比如在上方截图中,有位男网友明确表示这件事情与性别无关,自己只是单纯地想要探讨对错。然而,女权博主却并不认可,声称尽管你嘴上说与性别无关,但你质疑一位女性,这本身就是对女性的轻视。当有人反驳时,对方却回应称人家是直播做题。总之,不管怎样,只要你对姜萍提出质疑,那就是看不得女性好。
很多人打着维护女性权益的旗号去支持姜萍,甚至达到了不顾事实、丧失理性的程度。过去,大家或许对欧美的政治正确难以理解,而通过这件事,如今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政治正确。对于他们而言,相比事情本身的对错,他们更在乎自己捍卫弱者的道德姿态。对错似乎变得不再重要,展现出自己所谓的正确与进步才是重中之重。
而当一个问题开启了性别叙事的模式,后续的一切操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性别叙事的严格拷问。此时,即便想要扭转局面,也已经回天乏术。
比如在六月份的时候,当时有多名参赛者联名请愿,强烈要求组委会就姜萍事件展开第三方独立调查。这原本应该是结束争议的绝佳机会,毕竟在网络世界中,身份可以造假,各种履历能够随意瞎编,但参赛选手是无法作假的。参赛选手又是比赛的当事人,又联名请愿,再加上第三方调查,按理说已经做到了非常公正和公平。然而,在很多博主的眼中,这直接变成了男性看不得女性好,联合打压女选手。他们甚至还没提及对方造假,仅仅是要求进行独立的第三方调查,都不被允许。只要有质疑的念头,那就是对女性的压迫。
至此,事情彻底从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转变成了一场充满性别叙事的站队之争。你若要质疑,那就是压迫女性;你若要尊重女性,那就不许质疑,必须无条件赞同。于是,后续的发展中,大家都直接跳过了数学问题的讨论,直接按照立场开始站队。但唯一不变的是,数学是客观的,无法骗人,不会就是不会。
回想当初人家北大赵斌居然是对的,可惜这哥们没大挺住
自己没本事,就把幻想寄托在别人身上,仅此而已,但凡有点脑瓜子,都不至于在这个问题上诡辩这么久
因为傻子多,比数学专家还厉害,动不动上升到学历歧视,性别歧视,穷富歧视!
应该把姜萍的决赛的答卷公布出来看看,那才公平。否则清华北大等名校就应该公开特招名单,让全社会监督。
证明傻子的新价值[笑着哭]
阿里不敢公布姜萍决赛答卷和成绩就是迫于舆论压力在打压姜萍师生。
之前大部分国人相信她是天才,还网暴质疑者,赵斌有理有据的质疑都被他们网暴到退网了。
这种在线考试比赛,我们通常称之为“水杯”,本来就不严谨。最神奇的一点在于,好像每个人都想当裁判。
因为犹太 马要靠她正名!为国挖才!
真相就是老师借身份证开小号刷题,阿里造假炒作,这女的参与也不是什么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