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能源真能“上位”?3月“挤下”特斯拉背后,难道真没点“潜规则”?
3月的新能源销量榜一出,不少人直呼“变天了!” 特斯拉这回没能稳坐钓鱼台,销量被一众国产车企挤到了中游。
吉利、上汽、长安们“围剿”之下,曾经的“神话”似乎要跌落凡间。
朋友圈里,各种声音冒了出来:
“国产崛起,特斯拉不行了?难道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特斯拉要被国产车企卷死了!降价都hold不住了!”
国产新能源这波“上位”,真的是靠实力说话吗?
还是说,背后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潜规则”?
先说说这“高歌猛进”的A面。
政策这股东风一吹,销量蹭蹭往上涨。
国家大力推行“以旧换新”,给了不少真金白银的补贴。
我一个哥们儿,本来想等等再换车,结果看到这力度,立马把开了几年的老家伙给换了,直呼“这羊毛不薅白不薅!” 这政策红利,确实让不少人提前加入了“购车大军”。
再看看车企们的“军备竞赛”。
比亚迪、小米、蔚来,一个个都“疯狂”配售,搞得跟不要钱似的。
这么多钱,他们都拿去干嘛了?
烧钱求生呗!
新能源汽车这行,现在就是个“烧钱”的行业。
研发要钱,生产要钱,营销更要钱。
没钱,寸步难行。
行业专家说了,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淘汰赛”,资金就是车企的“续命丸”。
谁能熬到最后,就看谁的“粮仓”更充足。
但是,这“野蛮生长”的背后,B面也挺让人担忧的。
最近“智驾安全”事故频发,让人心里直打鼓。
小米SU7刚上市没多久,就出了事故,直接把“雷布斯”送上了风口浪尖。
这“劳模”人设和“智驾安全”争议的反差,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虽说鸿蒙那边回应说“智驾失控”不属实,但事实摆在眼前,很难让人信服。
有个朋友,亲身经历了某品牌汽车智驾系统“抽风”,差点撞上护栏,用他的话说,简直是“鬼门关走一遭”。
比亚迪搞了个“智驾平权”,直接把智驾拉到了“白菜价”。
这固然是好事,但也有人担心:价格是下来了,安全底线还能守住吗?
这“智驾平权”到底是“技术普惠”还是“安全降级”?
真不好说。
毕竟,安全这事儿,可不能打折。
工信部也看不下去了,直接“出手”规范辅助驾驶功能使用。
出了事,谁来为“安全”负责?
这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
说完国内,再看看“出海淘金”。
比亚迪这回是真“狂飙”了,海外销量突破7万辆,直接站上了“国际舞台”。
这增长曲线,简直是开了挂。
不过,光靠比亚迪还不够,还得看其他“老牌劲旅”的本事。
奇瑞、上汽,这些在海外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将,也得拿出真本事才行。
上汽就挺聪明,找了个“好基友”——泰国CP集团,一起构建“海外生态”。
这“朋友圈”搞得,不得不服。
“新势力”们也不甘落后,小鹏直接“豪言”2025年覆盖60国。
目标是远大,但能不能实现,还得打个问号。
毕竟,海外市场可不是那么好啃的骨头。
再来说说新势力的“内卷”。
3月份,零跑突然“弯道超车”,销量超过了理想,成了新势力一哥。
零跑靠啥上位?
性价比呗!
网友说了,零跑就是“理想平替”,但品质能不能保证,还得看时间检验。
理想呢?
最近有点“迷失”方向。
纯电转型不太顺利,焦虑都写在脸上了。
行业专家说了,理想需要尽快丰富产品线,否则容易被市场淘汰。
现在,普通消费者也挺难的。
面对“琳琅满目”的新能源汽车,到底该选谁?
谁能真正满足我的需求?
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最后,再说说那些“暗流涌动”的事儿。
蔚来最近日子不好过,李斌也“承认错误”了,说要降本增效,“起死回生”。
这“接地气”的形象和蔚来“烧钱”模式的反差,也太大了。
广汽埃安也想搞高端,直接“押宝”华为。
这冯兴亚和余承东的“强强联合”,能不能“扭转乾坤”?
只能拭目以待了。
还有哪吒,靠着“债转股”缓了口气。
但能不能“咸鱼翻身”,还真不好说。
毕竟,现在这市场,竞争太激烈了。
一旦掉队,想再追上来,难于登天。
国产新能源“上位”,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说到底,“智驾安全”和“技术创新”才是真正的“硬实力”。
别光顾着“跑马圈地”,把安全这根弦绷紧了,把技术搞上去了,才能走得更远。
至于那些“潜规则”,还是少一点的好。
毕竟,消费者不是傻子,谁是真材实料,谁是滥竽充数,一眼就能看出来。
这国产新能源的“上位”之路,道阻且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