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三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为何到了清朝这里玩不下去了?

极客漂泊 2024-04-01 05:24:55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过很多的皇位(王位)继承制度,比如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尧禅位给舜,舜禅位给禹。禅让制保证了权力的合法传递,同时保障了政权的持续运行。

但是随着私有制经济的持续发展,到了大禹需要禅让的时候,他并没有像之前的禅让制那样,而是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这也标志着家天下时代的到来。

此后的夏王朝和商王朝都是家天下的社会。但是此时的王位还是皇帝挑选自己儿子中自己看的上的来继承。

周武王击败商纣王后建立了周王朝。周王朝设立了一系列制度来保障王朝的延续,其中就包括嫡长子继承制。但是为何这一制度到了清朝就运行不下去了呢?

一、嫡长子继承制

从周王朝开始就设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政权的延续和王位的神圣,也被称为周礼。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最有代表性,正所谓:立长不立贤,立嫡不立庶。

而这一制度也保障了周朝800年的统治历史,在长期的统治历史中,周王朝很少会出现因为继承问题而导致的权利纠纷,但是这一制度也有他自身的利弊。

首先嫡长子继承制保障了王位的合法延续。这一制度从国家层面规定了继承顺序,就像今天的民法中对继承权的规定一样,确定了以出身来判断未来的方式,很难通过某个人自身的意志而改变。

而且嫡长子继承制可以更好的保障家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家族文化的延续。而且往往嫡长子在财产分配等方面也会更加公平,减少了矛盾冲突。

不以前任皇帝的喜爱程度确立继承人,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权传递的公平性。我们先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隋文帝杨坚废长立幼的行为。

杨坚觉得自己的太子太过于奢侈浪费,跟自己的性格不符合,觉得自己的二儿子杨广更像自己,于是废掉太子,立次子为太子,导致隋朝二世而亡。

当然这其中占据了废长立幼的问题占据多大比重我们不好多说,但是从周王朝开始废长立幼就被看做是不祥的征兆。

袁绍喜爱自己幼子袁尚导致袁家自相残杀被曹操击败等等事件都在证明这一观点。

因为对于父母来说,相比于长子很多都会更偏心年纪小的幼子,而这往往会引发矛盾,导致政权过早的衰亡。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同样的嫡长子继承制也有它自身的缺陷。

嫡长子继承制很难选拔出最优秀的继承人。晋惠帝司马衷就是很好的例子,司马衷天生智障,曾经问出为什么不吃肉糜的千古笑话就是这位皇帝,但是因为他是嫡长子不得不立。

最后因为他的昏庸无能和皇后贾南风的胡乱作为引发八王之乱,最后导致五胡乱华,中华大地开始几百年的血泪历史,汉族甚至差点被灭族。

因为嫡长子不一定是最优秀的那个儿子,也不一定是最适合继承王位的儿子。

有时候皇帝明明知道那个儿子更合适但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的束缚导致不得不立长子,因而使王朝走向衰落。

引发流血冲突。自古以来,王位的传承从来不缺少流血牺牲。秦朝胡亥杀掉长子扶苏,隋炀帝杀掉太子杨勇,唐太宗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等等。

以上这些事件还是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发生的,可见如果没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会有多少王朝的正确更迭是以流血牺牲的方式完成的,毕竟人性中对最大权力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所以即使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一些有野心有抱负的非嫡子或者庶子会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获取权力。

而且如果嫡长子一旦过早离世,王朝内部就会形成权力真空,此时很多的牛鬼蛇神就会冒出来争夺权力。朱元璋长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帝。

在这之后引发了燕王朱棣的不满,后接口朱允炆削藩的问题,起兵清君侧,发动靖难之役,引发社会动荡和不安。

二、清朝为何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清朝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清朝这一政权的特殊性。清朝是我国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王朝,在满族的民族文化中,虽然也十分强调家族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不像汉族王朝的传统里那样强调嫡长子的重要性。

满族是游牧民族,他们和农耕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他们要选择出最强壮、最优秀的后人来作为首领带领家族前进。

而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族政权,因为农耕的相对稳定性,他们更加注重文化知识的培养,而并不是过分强调是否有一个强壮的体魄。

而且长期以来中原王朝都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强调“克己复礼”等思想,要求按照礼乐制度来进行国家统治,而嫡长子继承制是礼乐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

作为游牧民族,拥有强壮体魄的有可能是长子也有可能是非长子,所以并不是一定要长子才能作为首领带领家族前进。

而且因为满族没有受到儒家思想的过多感染,所以在满族的文化中也么有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规矩。

而在清兵入关统一全国后他们就将这一传统延续了下来,并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按照各个皇子自身的能力来进行皇位的继承。

高度集中的皇权并不需要权力的过早传承。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始终存在着这样两对矛盾,那就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各个朝代的皇帝都在努力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地方以加强中央。历史上不缺少像诸葛亮、魏征等贤相,但是更多是的像曹操、董卓等权臣操纵皇权。

所以无论是唐朝实行的三生六部制、宋朝的三司制度还是元朝的行省制等本质上都是皇帝在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来巩固统治。

到明朝时期,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制度,军国大事全部由皇帝一人决断,皇权达到了空前的巅峰,再也没有人能够制衡皇帝做出的决断。

清兵入关后,沿袭了明朝的不设丞相制度。到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通俗来说就是一个秘书组织,只负责整理和向皇帝上报相关文件,没有具体的权力。

在我国几千年的政权更替中,很多大臣都会选择站位未来的太子,这样可以保障自己在老皇帝去世后仍然保证荣华富贵。

这样就会导致在老皇帝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太子的权力已经很大了,足以影响朝堂。

而且为了太子未来能够掌控朝堂,老皇帝往往会选择由太子担任监国,来提前增加太子的影响力,以便太子能够快速的成长。

但是到了清朝时期,因为皇权的空前加强,已经不需要用太子提前监国这种方式来增加太子在朝堂和天下的影响力,只要是能够登上皇位, 那么空前加强的皇权完全可以轻松镇住所有的不服势力。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设立太子来完成权力的过渡,皇权高过一切,设不设太子已经无所谓了。

为了减少皇族内部的矛盾。清朝并不是没有尝试过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康熙一朝就实施过立太子以传承国家政权的方法,但是造成的结局就是产生了九子夺嫡的悲剧。

各个皇子之间为了搞掉太子和争取皇位造成了严重的流血牺牲,经过两次立太子,又两次废掉太子后,让康熙心力交瘁,于是他决定采取不立储君,转而实行默定储君的方式。

到雍正即位后,他吸取了康熙王朝的教训,同样采取了不设太子的方式,他将未来皇帝的姓名写好放在乾清宫的牌匾之后,等老皇帝去世后,由信任的大臣拿出来公布。

这种方式不仅避免了各个皇子为争夺太子之位互相残杀,由保证了各个皇子为了未来自己能够继承大位而互相内卷,提升自己在老皇帝眼中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加强了皇权。

三、结语

无论何种皇位传承方式,都没有改变我国自夏朝而来的家天下模式。但是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某一家的天下。

家天下的模式是中国封建王朝延续一两百年就会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没有办法保证后代能够出现合适的继承人,一般到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就会出现昏庸君王。

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中国的诞生更是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天下人自己做主的时代到来了。

0 阅读:60

极客漂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