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战,记者全完蛋

DrawKer 2024-12-20 09:55:18

可能是因为这个端午节档期缺少主旋律作品吧,竟然混入了一部不谈政治又似谈政治的进口片——《美国内战》。

由于这部电影4月份已经在美国上映了,流媒体资源并不缺乏,所以很多观众早就一睹为快。

但《美国内战》有意思的点在于,擅长拍摄科幻片的加兰导演(《机械姬》《湮灭》)竟然在自己擅长的近未来语境里玩起了政治戏法。

当然,很多冲着题目看电影的观众大概率会失望,因为在这场虚构的战争里,加兰真正关注的主角是一群战地记者,他们一路驱车前往华盛顿特区,希望在总统向名为 "WF"的军事力量投降之前采访总统。

说实话,看到《美国内战》四个字,除了表象上的枪炮榴弹、血流成河,可能更多关注政治话题的人还需要一个靠得住的原因——是什么触发了这场虚构的战争?

很可惜,加兰导演似乎故意要玩这样一个把戏,拒绝告诉人们真正的原因,只说是实体经济最强的两个州组成了反政府武装力量。

于是,随着一车四人的记者团冒险之旅,大多数观众只能吐槽这个导演脑袋不清楚,完全就是在架空的语境里讲一个职业故事。

可“实体经济最强”不就是原因吗?

什么样的境况会触发“有钱人”反叛——穷途末路。

可能大多数人对于《美国内战》这部电影的动机都有所想象,毕竟从种族到性别再到国际关系,随便找一条“罪名”对于艺术创作都不为过,但现实情况是只要经济实力雄厚,以上矛盾当下都能在现实社会中找到某种微妙的平衡。

因此,真正触动战争发生的,必然还得是经济问题,反而得夸一句加兰这个英国人把美国看得很透。

此外最值得夸奖的,就是在这部电影里一个个倒下的记者们。

套着公路片的壳子,加兰设计了一车四人的记者团,其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记者,也有作为中流砥柱的中年搭档,以及一位刚刚实习不久的新人。

不得不说这设计太符合新闻传媒业的基本特征,就算是科班出身的记者也没办法立刻在现场调动知识,传帮带真的是新闻行业最好的教科书。

于是,观众们会在中流砥柱——主角史密斯身上看到专业主义的坚守,会在老前辈身上看到往日的新闻业光辉,最终在年轻一代身上看到存续的希望,毕竟,最重要的照片是活着的人才能拍到。

为了让这些瞬间得到片刻永恒,加兰特意将记者拍摄的部分定格处理,完完全全是用全片在向坚守在战场上的记者们致敬。

可如果这部电影只聊到行业领域,似乎还是没办法在大荧幕之外得到更多共鸣,毕竟人们只有在触动自身利益的时候才会最大限度地感同身受,“美国内战”那么远,“记者完蛋”与我无关。

但是,把视角转移到人权上呢?

电影的前半程,不管几位主角被剧情bug带到多么降智的境地里,至少他们在记者的人设上是完整如一的,经验老道的记者从不是上来就按快门,而是认真观察寻找能够切入故事的视角,即便是新人也会在过程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简直是这个职业学习型特色的鲜活案例。

至于故事真正的转变,还要从掉入尸体坑那一刻开始,在真正的战争面前,记者的身份十分脆弱,只要对方不承认,等待记者的就是一发子弹。

也唯有在这样的生死面前,那些坚守信条的记者们才终于意识到——笔杆子不如枪杆子,现实世界里媒体能做的太少了。

遗憾的是,这样的态度与觉醒并不会拯救任何人,除了他们作为人的时候,在枪口下救起另一个人。

必须承认,因为与预期不符且公路片架构零散,《美国内战》全然没有观众设想的那般精彩,可同样都是对记者进行影视化再现,它那种回归专业又承认人性的推拉始终有效。

不吹不黑,追个热点,说个观点。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