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沙特的闭门谈判持续三天后,最终未能达成任何书面协议。这场被国际观察家称为“最具悬念的外交博弈”,以双方代表团的冷脸离场告终,暴露出美俄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根本性对立。
据塔斯社披露,谈判破裂的核心在于两项不可调和的矛盾:俄罗斯坚持要求北约全面终止对乌价值41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而美国国会刚于3月20日通过《乌克兰防御法案》,承诺未来三个月追加60亿美元军火输送;俄方同时要求乌克兰进入“军事静默期”,停止全国范围内的兵力调动,这与基辅当局筹划的夏季反攻计划直接冲突。
战场态势强化了普京的谈判底气。俄军近期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歼灭乌军第47机械化旅主力,缴获12辆豹2坦克和9门M777榴弹炮。莫斯科国立大学地缘政治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俄控区已扩展至乌克兰18.7%的领土,较冲突初期增加5.3个百分点。
白宫此刻面临三重压力:国内民主党借机炒作“对俄软弱”,中期选举民调显示特朗普支持率下滑3.2个百分点;欧洲盟友集体抗议美国“单方面撤火”,德国总理朔尔茨公开质疑“跨大西洋安全承诺的可靠性”;乌克兰前线日均弹药消耗量降至2023年同期的37%,暴露出军援断供的致命后果。
这种困境迫使特朗普启动B计划。3月28日,共和党参议院领袖戴安斯率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等23名政商人士抵京,代表团成员包括5家市值超千亿美元的军工复合体企业高管。值得玩味的是,戴安斯曾在特朗普内阁担任贸易代表,主导对华301调查;苏世民则与特朗普家族有40年商业往来,其掌控的私募基金持有洛马、雷神等军火商12.7%的股份。
中国外交部的接待规格暗含深意——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将会见戴安斯,而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将主持企业家圆桌会议。这种“政经分离”的接触模式,既回应了美方缓和关系的诉求,又规避了涉乌议题的敏感性。
美国企业界的行动更具实质意义:波音宣布将舟山737MAX完工中心产能提升30%,通用电气与商飞签署35亿美元的航空发动机订单,这些动作发生在特朗普政府加征对华关税的背景下,凸显资本与政治的背离。
此次外交风波揭示出单极体系的瓦解加速度:当美国需要同时向中俄释放缓和信号时,其全球主导地位已出现结构性裂痕。欧盟理事会最新发布的《战略自主进度报告》显示,欧元在跨境支付份额升至23.6%,47%的成员国支持建立独立于SWIFT的结算系统。
中国海关总署同期数据更具冲击力:前两个月对俄贸易额激增35.7%,本币结算占比突破92%;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对欧出口分别增长78%和64%,在美欧制裁的夹缝中开辟出新航道。
这场大国博弈的本质,是国际秩序从“美国治下的和平”向多极共治的艰难转型。当戴安斯的专机降落在首都机场时,历史的齿轮正悄然转动——属于单一霸权的时代,终究要在均势政治的浪潮中逐渐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