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17载,青岛为何不讨厌德国?

地史小官 2024-08-01 23:44:46

晚清时期上海杂志《东方杂志》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阴岛地方以涨潮为界,现在界石已距潮涨地三十余里,访诸父老。或谓界外居民,因中国官吏之骚扰,以入德界为护符。或谓德人意图开拓,雇佣华民,将界石私移。或谓德人初移界石不过三四里,见中国置诸不问,故至再至三,始至此地,纷纷传说,莫衷一是。”

所谓“阴岛”,就是现在青岛市的红岛地区。故事里有人发现阴岛界碑有挪动的迹象,于是去问了当地人,一些人说是当地居民不堪清朝官吏的骚扰,于是挪动界碑,进入德国租界。另外一些人则说是德国人意图开拓租界,因此私自移动了界石。

前一种说法流传较广,后来演化出了“德国人告诉当地居民‘不要再挪界碑了,我们压根没占那么多地方’”的段子(该说法疑似是烟台租界的讹传)。

实际上,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德国虽然殖民了青岛,但由于种种原因,青岛人对德国并无深仇大恨。

冤大头,奋马扬鞭

和西安、洛阳等经历了千朝岁月洗礼的古都相比,青岛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年轻”。1891年,由于海防需求,清政府在青岛地区(当时称胶澳)设防,调派登洲镇总兵章高元移驻青岛,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旁。

这是青岛作为城市的开始,在清政府驻防之前,青岛仅仅是一个破落的小渔村,约莫有数百户渔民居住。清政府驻防四年后,青岛有所发展,当地的商贸店铺约有六十余家,成为了一个比较繁华的小镇。

1897年11月,德国神父能方济和韩理迦略二人被仇视洋人的民众所杀,德国政府以此为由派出军舰强占胶州湾,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由此开始了对青岛的殖民统治。

强占胶州湾,德国人可谓是蓄谋已久。虽然此时的胶州湾地区仅有几个零星的小镇和渔村,但从地理条件来看十分适合作为海军基地和贸易港口,德国多次考察,对此心知肚明,因此找到机会便干净利落的抢走了青岛。

青岛对于德国而言有着相当特殊的地位,德国是一个新兴资本主义强国,长年遭受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打压。在殖民地数量、范围、质量等方面均与英法存在差距。青岛是德国好不容易在远东拿到的极少数的殖民地,在德国的战略规划中,这里将作为远东桥头堡。因此,德国打算将青岛建设成“模范殖民地”。

客观的说,德国人建设青岛的的确确是下了大功夫的。一些资料表明德国对青岛的投入高达一亿帝国马克,投入之巨,甚至引起了本土的不满。

梁实秋在《忆青岛》里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强租胶州湾,辟青岛为市场,大事建设。直到如今,青岛的外貌仍有德国人的痕迹。例如房屋建筑,屋顶一律使用红瓦片,山坡起伏绿树葱茏之间,红绿掩映,饶有情趣.......迩后虽然被几个军阀盘据,表面上没有遭到什么破坏。当初建设的根柢牢固,就是要糟蹋一时也糟蹋不了。青岛的整齐清洁的市容一直维持了下来。我想在全国各都市里,青岛是最干净的一个。”

当然,这并不是说德国人不远万里来到青岛是来搞慈善,来无偿建设的。他们怀揣着侵略殖民的目的,只不过阴差阳错的完成了建设工作。

在占领青岛后,德国人将青岛划为欧洲人区和华人区两部分,欧洲人区美轮美奂,规划精致。华人区则相形见绌,但即使是相形见绌的华人区,仍然让当时的青岛人大开眼界。

如今青岛中山路的很多里院就是当年德国人建设的工厂宿舍,有马桶和上下水,起初的工人对此十分抗拒,还比较喜欢找个小角落解决卫生问题,后来才渐渐学会了使用马桶。一开始,宿舍仅是青岛船坞工艺厂的工人宿舍,后来逐渐扩张,砖厂、窑厂、冶炼加工厂的宿舍都兴修在此,教学楼、餐厅、宿舍、厨卫一应俱全,可能是清朝第一个“单位分房”事例。

另外,德国传教士和修女所建立的教会医院和教会学校对很多贫苦人都提供免费服务,虽然这是为了更好的传教,但在那个年代,他们的的确确为很多青岛人提供了廉价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如今的青医附院、青岛七中、青岛九中,追溯历史都可以追溯到德国人身上。

德国人还开始了青岛的市政绿化史,德国人向来重视林政,他们认为青岛尤其应该重视植树造林,因为青岛地处丘陵,河流众多,如果缺乏植被,每年雨水冲刷下的泥沙碎石终有一天会导致胶州湾泥沙淤积。

青岛总督楼旧址

为了搞清楚青岛适合种什么树,德国人专门设立了植物试验场,试验了刺槐、黑松、扁柏、侧柏、枞树、赤松、梧桐等不下数百种植物。最终选定了刺槐作为主要作物。这些刺槐被种到冲刷严重的山坡和城市街区附近,由于德国人种的刺槐实在太多,以至于英国人给青岛取了一个“刺槐半岛”的绰号。德国人的种树工作很成功,引起了英国人和清政府的惊叹,山东、华北、上海等地政府纷纷派人到青岛考察。

德国人不止种树,还研究怎么种水果,并免费派专人向农民传授技术,如今青岛的樱桃、梨、苹果、葡萄、草莓等水果在市场上颇有声望,很大程度上是拜德国人所赐。1909年,青岛产梨约80万斤,苹果20万斤,几乎全部输出到了中国南方,很受欢迎,特别是梨更是当时南方人情有独钟的。

德国人对青岛最重要的贡献其实并不是兴修产业,也不是绿化建设,甚至不是农业指导,而是交通建设。德国人所修建的青岛至济南的铁路对山东经济产生了相当的作用,虽然因为该铁路存在所有权不明确、土地转移成本过低、本地人口生计和生态的问题,一度激起了激烈的民愤,但客观的来看,这一铁路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其他方面,德国还为青岛带来了第一个邮政处理局(1898)、第一座大学(1909年德中大学),还有饮用水系统等等。

在德国人入驻青岛的时候,这里是仅有一万名农村居民的小镇。在德国撤离前夕的1913年,这里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二十多万,在德国控制的十年里,德国向青岛投入了高达一亿帝国马克的建设资金。

德国人,怎么这么好心?

和一般的殖民者不同,德国似乎并非是那种极尽压榨吃相难看的殖民者,德国人的建设热情、规划长远均值得一提。由于德国人干的太好,以至于1984年,中央领导人来青岛视察时竟然批评当地领导班子“还在吃德国人的饭”。

青岛中山路,保留了大量德式建筑

德国人这么卖力,自然不是因为德国人有多么善良,其背后至少有两个理由。第一,德国的海外殖民地数量稀少,为了能在与英法间的竞争中不落下风,德国只能更加用心的建设殖民地,让同样面积的殖民地产出更多价值。而且,在德国的殖民地中,青岛又格外特殊,是德国计划在远东打造的桥头堡和“殖民地的典范”,青岛不由德国“帝国殖民办公室”管理,而是由“帝国海军部”管理,就可以看出青岛在德国心中与众不同的地位。

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则是时间。德国控制青岛的时间太短了,刚修好了胶济铁路,刚大力兴建了矿山工业,刚将高规格码头修好,眼看德国就可以收割胜利果实,大举掠夺山东资源,结果一战打响,德国战败,十年青岛建设成果拱手让人。尽管德国人在撤离时带走了一切能够带走的东西,但是在当地修建好的铁路、投资建成的产业、种好的树木、盖好的房子却难以带走,只能留在青岛。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德国作为强盗强抢了山东青岛这栋小破房子,然后大动土木,修起了漂亮的小洋房,内部装饰也是美轮美奂,不幸装修刚刚完成就被另一伙强盗赶走。历经多年艰辛,我们终于拿回了我们的房子,看着焕然一新的房子,心里虽然感到窃喜,但绝无必要感谢搞装修的强盗。

德国大力的建设青岛,只是因为德国人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被迫失去青岛而已,因此把青岛当作本土来大力建设。

不过,德国人只是给青岛打了一个好底子,青岛真正的发展,还得指望中国人。

国民党海军上将沈鸿烈,其人虽然是给坚定的反共分子,但在执政青岛期间却也干的不错。力抓教育,设立民众教育馆、职工补习学校、女子补习学校等,拨出可观的教育经费。对于市政建设也颇为重视,先后修建了青岛船坞、青岛体育场、青岛市礼堂等建筑,被国民党嘉奖为“全国模范市”。

青岛啤酒厂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1992年,青岛政府以大决心和大气魄开启了青岛的东部建设,把市区里最好的地段拿出来干建设,大破大立的跳出了德国人曾经的发展规划,带青岛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个在当时不被理解的决定,最终为青岛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上百家外企蜂拥而至,青岛本地产业也节节发力,抢为人先,海尔、海信两大品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里生长起来的。

如今的青岛港作为世界第七大港,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总数已达160多条,年货物吞吐量突破5.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831万标准箱,居中国北方港口之首。

哪怕是让德国人继续建设青岛,也未必能做的更好。

作者:未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 阅读:3

地史小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