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独特的天葬仪式是怎么产生的?

地史小官 2024-08-01 23:47:25

人类生命的过程有两个重要节点,一个是出生,另一个就是死亡。死亡,是人类社会最终极的问题。面对死亡这件人生大事,世界上的各个民族都非常重视,并举行各种具有本族特色的葬礼仪式进行祭奠。

蒙古族的天葬仪式是一种基于自然状况和社会文化的古老传统,也许你会在草原游玩时听当地人谈起过这种古老的仪式,这种仪式的大致流程就是将死者的尸体面朝天空,盖上写有经咒的布,放在荒郊野外任由各种食肉性禽类啄食,三天后由亲属前来查看,若尸体被鸟兽吃得所剩无几则表示死者生前行善,灵魂已得以安息升上苍天;若动得很少或原封未动则被认为是生前作恶多端,甚至连鸟兽都不愿啄噬,此时便会请喇嘛诵经超度,直到骨肉进入鹰狼之腹,这才算是对逝者尽了心意。

那么,蒙古族为何会产生这种独特的天葬仪式呢?

蒙古高原辽阔的地域和完整的生态系统为天葬仪式提供了自然条件

蒙古高原的辽阔是必须亲眼目睹才能心有体会的,无论是自驾游还是乘坐列车,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色都能够持续数个小时,让人无限感慨天地之浩大。仅就内蒙古自治区而言,它的面积就达到了118.3万平方公里,东西跨度2400多公里,南北最远距离可以达到1700公里,这里也是神舟飞船返回舱最佳的着陆地点。

如此辽阔的地域可以在逝者和生者之间制造巨大的地理距离,当目送着故人的遗体消失在天地之间,一种心灵上的割舍和成长也就此完成。

辽阔的蒙古高原培育出了令人惊叹的草原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是由自然地理环境、植被、动物和人构成的巨大系统,而草原食物链对于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至关重要,这其中大片的草场作为能量基础哺育了众多的草食性动物,接着又为肉食性动物的存在提供条件,它们不仅以草食动物为食,也食用腐肉。

在蒙古高原上,大批肉食性禽兽比如狼的存在,是蒙古族天葬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它们将尸体吃进腹中,这样可以避免尸体腐烂发出浓烈气味滋生有害细菌,从而破坏草原生态。

狼作为蒙古族的图腾备受崇拜,绝对不会被无故杀戮,而站在生态角度,狼群的存在对草原食物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抑制草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无序扩张,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狼群几乎从内蒙古大草原消失了。

蒙古族的游牧形式和传统信仰为天葬仪式提供了社会文化基础

首先,蒙古族实行天葬的原因可能与其早期的游牧生活方式有关,游牧民族的一个特点就是在马背上度过大部分时间,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进行相对固定的农耕生活,所以会非常依靠动物作为食物来源,自然而然也就视天地间的生灵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也包括依靠动物生存的人,用土葬和火化的方式显然是一种不能容忍的浪费,既然生前从大自然索取了太多,那便要在死后一并偿还,这与汉族文化中的“还债”相似,天葬则能够将死者的肉体归还给大自然,以确保其肉体继续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出贡献。

其次,游牧生活方式的特点是“逐水草而居,不常厥所”,因此蒙古族先民不可能采用修坟造墓的方式来祭拜死者,对于蒙古族先民来说,千里迢迢地前往固定区域进行祭拜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因此,天葬成为更符合他们文化和现实情况的选择。

再次,天葬也是展示蒙古族勇气和尊严的一种方式,因为只有经过天葬的死者才有资格进入“长生天”的神圣行列,而在蒙古族的传统信仰中,“长生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代表了自然界的力量和生命的起源,通过天葬,蒙古族表达了对“长生天”的信仰和敬畏之情。

最后,天葬仪式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和公共活动,在蒙古族社会中,家庭和氏族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天葬仪式能够展示他们的团结和力量,吸引其他社会成员的关注和支持。

此外,蒙古族并不排斥凶恶的狼群,反之,蒙古族萨满教的最高信仰“长生天”与“狼图腾”紧密相连,再受到佛教轮回思想的影响,狼便被认为是“长生天派遣到人间的使者”,根据蒙古萨满教的传统观念,人死后灵魂升天转世再生非常重要。所以在当时的蒙古人看来,灵魂尽早升天是件吉祥的事情,狼将实行天葬的尸体吃掉,死者的灵魂才得以升天,而如果野兽在短时期内将尸体吃掉那是最好。当然,这里所指的野兽不单指狼,还有草原上的其他肉食性禽兽。

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族天葬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按照丧葬方式,我们可以将其大体分为“同房葬”、“野葬”和“草原葬”三种形式。这里以“同房葬”为例,《蒙古风俗鉴》中有记载:古代蒙古氏族视死亡为不吉祥,死者家中会搭建一个“部日格·格日”(一种由三个木头支撑,周围圆形地插入柳条或竹条的粗的一端,在一米左右的地方将细的一端紧紧捆扎在一起形成的圆形简易房),尸体放在“部日格·格日”中,其他人则牵着牛羊,推着勒勒车(蒙古族放置行装的木板车)远居,即人死后,尸体与“部日格·格日”一同丢弃任由大自然处理,这就是“同房葬”的含义。

蒙古部族实行的严格法令巩固了天葬习俗

蒙古族先民非常珍惜和保护土地、水源、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等资源,为了保护这些资源,他们采取了严厉的法律手段。比方说在今天许多蒙古牧民家中都会挂其画像的成吉思汗,在他制定的《大扎撒》中明确规定了许多禁令,如“禁止在草生长的土地上锄地”,“禁止遗落火源导致大火,违者诛灭全家”,“禁止人们净手于水中,无论何时汲水须用器皿;在水、灰烬中大小便的人处死刑”等。

也许你要说这和那些欧洲的极端环保主义者有什么区别?但这些法律手段虽然在今天看上去有些极端,但确实在当时为蒙古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同时也确保了蒙古族天葬仪式的实施。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蒙古大汗禁止所属各国的所有臣民在每年三月至十月间捕杀野兔、小种鹿、黄鹿、赤鹿等动物和其他鸟雀,这一命令的目的是保护脆弱的鸟兽,使它们能够迅速繁殖,而违反命令的人将受到严厉处罚,因此各种飞禽走兽都能够大量繁殖。由此能窥见蒙古人朴素美好的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些规范在不同程度上对天葬以外的丧葬仪式提出了限制性要求,为天葬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制度支持,崇尚自然的天葬与这些社会规范的精神实质高度一致,因为与其他丧葬方式相比,天葬不需要挖洞、毁草、占地,不会污染水体,也不会引起火灾。

蒙古族天葬仪式深刻地体现了蒙古族各项法律条文和生活习俗所蕴含的生态智慧,而这些法律条文和生活习俗反过来成为天葬仪式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

蒙古民族的丧葬仪式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外来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它的历史悠久,蕴含着蒙古人民的生态智慧,即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从客观角度而言对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不过到了今天,因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改变,天葬仪式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希望读完这篇文章后在你流连于蒙古草原神奇壮丽的风景之余,也可以想想那些质朴的蒙古牧民对家园无限的热爱。

作者:晴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 阅读:9

地史小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