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酒不欢,为什么俄罗斯人的酗酒问题这么严重

地史小官 2024-08-01 23:44:47

2019年9月4日,俄罗斯卫生部长宣布本国男性的平均寿命为68.5岁,女性则是78.5岁,另外根据俄罗斯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在2018年俄罗斯有超过4.8万人死于酗酒,这个数量达到了当年全俄死亡人数的2.6%,不仅如此,酗酒还是俄罗斯打架斗殴、家庭暴力、孤儿增加、自杀、高犯罪率、交通事故、生产事故等各种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

那么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国家的人喝酒,唯独俄罗斯人把自己喝出这么大问题呢?接下来笔者想从俄罗斯自然条件、社会文化、经济三个方面作一些分析。

严寒气候深刻影响了俄罗斯人的饮酒习惯

在地图上俄罗斯横贯欧亚大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大部分地区处在寒带,许多地方常年有冻土,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气候温和湿润的西欧国家相比,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并不适宜葡萄种植,自然无法发展本土的葡萄酒酿造业,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俄罗斯主要从拜占庭和小亚细亚地区进口葡萄酒,然而由于国家政治中心不断向东北移动,离进口源越来越远,葡萄酒进口量也随之减少。

后来,俄罗斯的领土不断向南扩张,黑海和里海沿岸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被划入俄国版图,自行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成为可能。

但由于只有位于北纬 41°和 47°30'之间的北高加索、罗斯托夫州等与黑海和里海相毗邻的这一狭窄地带才比较适合种植葡萄,国产葡萄酒数量因此极为有限而且价格高昂,普通家庭承担不起,而且俄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条件也促使人们去饮用高度数的烈酒,一方面可以暖暖身子,另一方面也可以打发打发无聊漫长的冬季,况且伏特加等烈酒比之葡萄酒要便宜许多,真可谓是俄罗斯人过冬的不二之选。

古老的多神教传统和残酷的社会体制塑造了俄罗斯人的醉酒文化

酒在俄罗斯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已经成为俄罗斯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有关斯拉夫民族最早饮用含酒精饮料的记载及相关仪式出现在公元5世纪左右,最初他们使用桦树汁来酿造含酒精饮料。在基辅罗斯时期,广泛流行的含酒精饮料是格瓦斯。10-11世纪,以蜂蜜为原料的蜜酒出现,到12-15世纪已成为罗斯地区最主要的含酒精饮料。

罗斯人饮酒的传统与其多神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含酒精饮料是罗斯人祭祀、占卜、祈福、婚礼、洗礼和葬礼等重要仪式上不可缺少之物,其承载着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涵。斯拉夫人在宴会上或举行奠酒仪式时,通常会将酒碗依次绕着圈子下去,同时口中还以多神教神灵的名义念诵咒语。而多神教仪式的细节影响了俄罗斯人喝酒“一口闷”的习惯,因为在仪式结束时祭司会一口喝干酒,因为剩酒是罪恶和不友善的象征,在俄罗斯人的餐桌上剩菜剩酒是对主人很不礼貌的行为,会被认为留下了罪恶。

俄罗斯人豪爽、热情、好客,但缺乏分寸、冲动、好走极端,这种双重的民族性格形成了同样矛盾的饮酒文化。一方面俄罗斯人在各种聚会场合喜欢豪饮畅饮,崇尚醉酒,另一方面俄罗斯人往往无节制饮酒,不惜破坏身体也要伴着酒香一醉方休,这不仅是他们渴望燃烧生命的冲动,也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悲凉体现,这背后是俄罗斯底层民众长达数百年的血泪史。

从1497年开始确立到1861年最终取消,农奴制在俄罗斯的历史长达350多年。在这一残酷的剥削体制下,广大农民饱受地主欺压,做牛做马一辈子却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这使得他们把酒精作为自己为数不多的精神寄托,喝醉了才能和这令人窒息的黑暗现实暂时分离,而疯狂的饮酒又加深了他们民族性格中的负面因素。

沙俄政府的含酒精饮品经济政策推动了伏特加的崛起

在旧时期蜜酒是最为流行的含酒精饮料,到了15世纪,由于蜂蜜大量出口到西欧导致储备减少价格上涨,普通百姓难以承受,为了满足大众需求,黑麦成为罗斯人的最佳选择,以黑麦为原料的酿酒业在罗斯发展起来,并形成了粮食酒,也就是伏特加。它使用蒸馏和发酵工艺制造,价格低廉,生产和酿造不受季节限制,保质期也长,于是很快流行起来。

除了伏特加自身的优势以外,沙皇政府的含酒精饮品政策对推动伏特加广泛流行也起了关键作用。沙皇政府始终对伏特加的政策制定保持高度的关注,原因在于长期的对外扩张导致国库入不敷出,而大家都爱的伏特加是增加税收的理想来源,由此在沙俄政府基于利益考量的政策的促成下,一场伏特加革命轰轰烈烈地陪着俄罗斯人们走过数百年激情燃烧的岁月,从莫斯科到远东地区,从顶层贵族到平民百姓,伏特加的烈火如同秋风扫落叶般难以阻挡,人们沉醉于它的美妙,不过这中间燃烧的代价不知他们能否承受。

为了掌控这条重要的经济命脉,沙皇政府一步步地展开行动。1478 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下令对伏特加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国家垄断,规定只有修道院可以自由酿酒,普通百姓只能在节日期间自己酿酒并且还要纳税。伊凡四世统治时期,沙皇政府在巴尔丘格开办了第一家沙皇酒馆,专供特辖军饮酒以获取大量收入。沙皇政府控制了伏特加,也无意中带动了全民的饮酒导向,再加之专制集权的制度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沙皇酒馆这个带有强烈国家色彩的机构,将推着俄罗斯民族一步步滑向难以预料的深渊。

1555年,国家开始指派全权代理在全国各地开设沙皇酒馆,所得收入全部拿来充实国库,与此同时,为了减少竞争,许多民间酒馆则被强制关闭。此外,为了招揽顾客,沙皇酒馆还特别有服务意识,除了足量供应的“生命之泉”伏特加,还允许顾客玩牌、雇佣美女侍者等,纸醉金迷的沙皇酒馆由此便成为滋生醉酒现象的温床。随着沙皇酒馆在莫斯科公国广大地区的建设,醉酒现象也从莫斯科蔓延至全国,而且随着沙俄领土面积的不断扩大达到许多远得难以想象的地方,这是伏特加在地理上的大胜利。

对酒类生产的垄断促使一些官员为了一己私欲而肆意抬高伏特加的价格,同时还偷工减料使酒的质量下降,这最终导致 1648 年酒馆暴动的发生,为此在1649年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决定改革售酒业,颁布相关法令规范酒的生产和销售,但由于在统治者看来国家利益高于人民利益这些尝试最终失败。

彼得一世时期,国家延续了酒类垄断政策,可俄罗斯人的饮酒程度不减反增,这一方面在于连年战争和改革需要筹措经费,伏特加便是经费来源之一,政府更加重视伏特加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彼得大帝本人就很喜欢饮酒,经常举行各种狂欢式酒宴和舞会,还成立了全民皆醉院,使得酒成了贵族们娱乐和交际时必不可少的饮品,大规模过度饮酒和醉酒现象由此从上层蔓延至下层,从此饮用伏特加不再是上等人的专利,平头老百姓一样可以拿出家中的积蓄换取一杯飘飘欲仙的“生命之泉”。

一代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为了从酒类中获取更大利益以及更方便收税,沙皇政府采用包销制代替国家垄断性质的酒类法令,将伏特加的出售权承包给个人,与此同时为了减小竞争,对啤酒和蜜酒的生产和销售征收高额税赋,此举导致大量啤酒厂倒闭,到1848年,俄国19个省中居然一个啤酒厂也没剩下。包销制导致俄罗斯人的饮酒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高度数的伏特加开始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低度数的啤酒、蜜酒和葡萄酒等被彻底边缘化。

1863 年,鉴于包销商们获得巨额利润,感觉是时候让政府捞上一笔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定进行酒业改革。沙皇政府将生产伏特加的权利出让给私营企业主,并引入消费税。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技术进步、规模扩大和包销商垄断权的取消使得伏特加产业的发展迎来春天,政府的税收也迅速增加,沙皇酒馆也随之遍地开花,至19 世纪下半叶已有超过 50 万家的酒馆遍布于俄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和乡村,由此带来的酗酒灾难成了悬在俄罗斯民族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纵观从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下半叶沙皇政府对酒类政策改革的几次变动,虽说其本意并不是让俄罗斯成为酒罐里的民族,但却不断推动俄罗斯人向高度数的伏特加倾斜,正是在政府的操控下,传统酒类受到无情打压走向衰落,而伏特加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遍及全国全民,成为俄罗斯人最主要的含酒精饮料,俄罗斯人的饮酒偏好也慢慢从少量饮用低度数含酒精饮料转变为大量饮用高度数含酒精饮料,形成了危害身体和社会的伏特加饮酒模式。

俄罗斯人不可避免地滑向酗酒深渊既是沙皇政府诸多政策的灾难性导向,又有着其历史必然性,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大帝纵然是无数人赞扬的一代英主,但其本质上仍是脱离于人民群众的统治者,制定政策时总是会以想着如何加强皇权统治而不是顾及人民的利益,更别提人民的健康问题,于是这场伏特加革命只会愈演愈烈。

在20世纪初,伏特加在俄罗斯人饮酒结构中已经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高达93%,尽管苏联政府多次发起反酗酒运动,颁布禁酒法令以及加强对酒精制品的严格控制和管理,但由于多种原因,比如说苏联高层人员酗酒成风和腐败习气,俄罗斯酗酒问题的治理始终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其问题一直延续到如今的俄罗斯联邦政府时期。

俄罗斯人钟爱饮酒尤其是伏特加有其背后复杂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透过一瓶伏特加看到的不仅是这个顽强民族的百年沉浮,也是他们希望拥抱幻想与忘却的一条悲哀的途径。说起来,饮酒实在是世界上很多人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或是为了应酬,或是个人爱好,不过凡事都有个度,千万不要拿身体开玩笑。

作者:晴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 阅读:0

地史小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