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肺癌靶向治疗药物中,有一类药物的名称可谓是大大的有名,他们也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肺癌治疗的靶向药物,他就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络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这一类药物可以显著地改善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疗效(无进展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也是目前肺癌靶向药物治疗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根据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特点和作用机制,临床上把EGFR-TKIs类药物分为三代,即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药物。
第一代靶向治疗药物是一类可逆的肺癌靶向药物,它们与靶点之间的结合并不是很牢固,结合一段时间以后还可以因为其他原因而分离、分开。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
第二代靶向治疗药物则是属于不可逆的靶向治疗药物,也就是说药物与靶点之间可以永久性地结合。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阿法替尼、达可替尼等。与第一代靶向药物相比,二代药物可以作用于一些少见的靶点,具有对罕见靶点突变治疗有效的特点,这也是二代药物的特有优势所在。
第三代靶向治疗药物则是除了与常见的敏感靶点和少见靶点有效以外,还可以作用于一些特定的耐药基因的突变,并且拥有控制脑转移发生的优势。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奥希替尼、阿美替尼和伏美替尼。
看了EGFR-TKIs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对于EGFR敏感突变的患者,EGFR-TKIs类药物都具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又该如何选择EGFR-TKIs类药物呢,是循规蹈矩的按照从第一代开始的逐级选择,还是直接选择最高级别的三代药物呢。
根据目前各个国家、地区、行业组织机构推出的临床指南和诊疗规范,目前EGFR-TKIs的使用都推荐患者在治疗伊始即选择第三代EGFR抑制剂。对于这样的一个建议,很多人也会提出不同的计算方式,或者说是算出另外一本账。那就是在EGFR-TKIs类药物的使用过程中,会从第一代药物或者第二代药物使用开始,当出现耐药之后再使用第三代药物,采用这样的依次(序贯)治疗模式,这样就会产生把不同代别药物治疗有效的时间相互累加起来,这样计算出来的时间明显长于直接对于三代药物的使用。或者说,直接使用第三代药物,可以使得这样有效的控制时间损失不少。现实世界的真实结果表明,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
在现实的真实世界中,第三代靶向治疗药物为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带来了颠覆性突破。对于首先使用一代或者二代药物的患者,当其耐药后再使用三代药物的时候,其有效控制时间可以达到58.0个月和47.6个月。但是,这样漂亮的数据背后,是一代药物只有70%左右的患者能够获益,此后这些获益的患者中又只有约50%~60%的患者会因为EGFR T790M这个耐药突变的发生而有机会再选择第三代药物,在这样的患者中又会只有大约70%的患者再对三代药物的治疗有响应。
这样,经过几个数据的计算以后,在全部的患者中,只有大概25%的患者能够有机会争取到58.0个月的“中位总生存期”,也就是有约半数的患者能够达到这样的生存时间。换句话说,真实世界中只有约1/8的患者可以达到58.0个月的美好前景。在这样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个条件未能达到,58.0个月的美好前景就显然成了“人家的孩子”。
而在直接使用三代药物治疗过程中,这其中的问题显然被直接的化解了,而且还解决了部分患者出现脑转移或者耐药发生。三代治疗药物不仅可以达到3年以上的中位总生存时间,缓解率也可以达到80%。而且,在这其中不需要再考虑发生T790M突变等特殊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在临床上,治疗药物的选择还需要综合现有的医保政策、药物经济学、循证医学证据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孩子,记住了,对付 癌细胞 唯一只有患者自身免疫力,现在的医疗手段步入了误区,手术,放,化疗,各种 抗癌药 所有的治疗手段都在破坏免疫力,无异于谋财害命。患者都是被治死的。不要研究如何杀死癌细胞,要研究如何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免疫力增强自然而然就会抑制住癌细胞的发展,方向不对越有文化对社会危害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