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和交易方贝莱德首次回应,想要“洗白”交易,但结局大方向已定

见证历史的人 2025-04-02 19:48:41

今天是李嘉诚与贝莱德交易的原定签约日,虽然签约仪式被取消了,但贝莱德终于首次公开回应关于公司与李嘉诚的交易。

而这份公开回应表面上是为这笔交易正名,但实际上就是“洗白”,李嘉诚还傻傻地认为这是正常商业行为?

要知道,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商业博弈,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道,中国商船货运量占比高达21%,也正是因此,特朗普上台后多次扬言要“收回”运河控制权,甚至不惜动用军事选项。而长和选择在这个节点将港口出售给以贝莱德为首的财团,无疑不是简单的商业交易。

但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长和在公告中坚称,这是一场“纯商业行为”,预计将带来190亿美元的现金收益。对此港区特首罕见地公开表态,语气虽克制,却透着警告的意味,而外交部的发言则更直接,明确指出“涉及国家安全的交易必须慎之又慎”。

但面对外界的质疑,李嘉诚依然没有退缩,作为一个在商界摸爬滚打数十年的老将,他深谙沉默是金的道理,所以交易计划依然在低调推进,甚至传出与美方敲定协议的意向。

对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二司看不下去了,表示将对这笔交易进行全面审查,而反垄断二司的介入,也意味着这笔交易不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眼看交易可能胎死腹中,李嘉诚迅速调整策略,他让次子李泽楷的全部业务与长和实现“零股权关联”,也就是所谓的独立运营。

这一表态看似是家族内部的资产重组,实则是李嘉诚为长和可能的制裁或抵制预留后路,如果长和因交易受挫而陷入困境,李泽楷的业务至少能独善其身,避免家族财富全线崩盘。

与此同时,贝莱德也坐不住了,集团主席拉里·芬克在周年股东函中首次公开评论这笔交易,试图为贝莱德正名。他提到:“3月我们发布了一项地标式的港口交易公告,通过原则性协议覆盖23国43个港口。全球每20个货柜中,便有一个会途经这一系列港口。”言下之意,这笔交易的规模和影响力毋庸置疑。

随后芬克又强调了这笔交易最大的主体是地中海航运集团(MSC)及其子公司码头投资有限公司(TIL),他们持有其70%的股份,而贝莱德通过收购的全球基础设施合作伙伴(GIP)仅占20%,剩余10%由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持有。

贝莱德的言外之意很明确:这笔交易的主导方不是美国财团,而是意大利的MSC,自己只是“小股东”。芬克试图通过这种股权结构的披露,强化交易的“商业性”和“合法性”,淡化外界对其地缘政治动机的猜测。他还提到,贝莱德的目标是“增强基础设施控制权”,为全球贸易提供更高效的服务,而非服务于某国政治议程。

这种解释乍看之下有一定说服力,毕竟MSC作为航运巨头,确实有扩张港口网络的商业动机,交易完成后,MSC将超越马士基,成为全球最大的港口运营商,掌控5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码头。然而,贝莱德的辩解恰恰触及了中方的核心担忧——“基础设施控制权”一旦落入美国主导的财团手中,是否会成为遏制中国贸易的工具?

对于中国来说,巴拿马运河的港口交易绝非单纯的商业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战略利益的重大议题,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通过投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地,构建了覆盖全球的港口网络。这些港口不仅是物流枢纽,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生命线,失去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控制权,可能让中国在拉美地区的供应链受到掣肘,甚至在未来的科技和数据竞争中失去主动。

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贝莱德并非普通的资本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其管理着11万亿美元的资产,与美国政府的关系向来扑朔迷离,特朗普上台后,华尔街资本在白宫的影响力显著增强,财政部长贝森特和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均出身投资界。贝莱德虽在过去倾向民主党,但在特朗普二次当选后迅速调整立场,与所谓“觉醒资本”切割,向共和党示好。这种政治灵活性,让中方很难相信贝莱德会完全置身于美国对华战略之外。

此外,MSC虽然是意大利企业,但其全球业务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在美国“长臂管辖”下,MSC是否能保持独立性,同样是个未知数。一旦交易达成,贝莱德和MSC联手控制的港口网络,可能成为美国对华施压的新杠杆。这种可能性,是中国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对于李嘉诚来说,这场交易的波折或许是他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一次考验,这一次,他面对的不是市场波动,而是大国之间的博弈,无论最终选择推进还是放弃,或许都将无法全身而退,你们认为呢?

信息来源:

中国资讯网:《李嘉诚港口买方贝莱德首次回应争议:交易符合商业逻辑,强调国家安全考量》

山西晚报:《李嘉诚旗下长和,最新发布公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