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婚姻都有可能出轨,我们还要结婚吗?

陈曼心理 2024-08-01 14:34:37

最近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婚姻都有可能出轨,我们还要结婚吗?

问这个问题就像是在说:

既然走在路上都有可能被车撞,我们还要上街吗?

既然把食物放进嘴里都有可能被噎死,我们还要吃饭吗?

既然排泄都有造成肛肠疾病的风险,我们还要上厕所吗?

……

虽说婚姻本身的必要性自然是不能与吃喝拉撒这些不干不行的事相提并论,但道理就是那么个道理——

一个人确实无法100%避免出轨的发生,但这一风险并不是指导你要不要结婚的必然事件与关键因素。

首先,出轨不是必然会发生的,谷歌学术上有篇文献统计近两年国内的婚内男性出轨率约为21%,女性出轨率约为19%,当然,这份数据仅作参考罢了,被调查者是否如实地回答了问题,我们无从得知。

大部分普通婚姻其实离传统意义上的出轨是相距较远的,互联网的便利、低成本和匿名性使得出轨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交换私密照片代替了见面、隔着屏幕的调情代替了亲吻拥抱……这些远比与伴侣外的人发生性行为更高发,这个层面上的一些行为有时候也不会被定义为出轨,也就导致出轨发生的概率是较难被清晰地确定的。

甚至有些人觉得爱人追星、一个夏天换一个“老公”、“女神”也算是出轨,这在本质上还是关系内部如何对背叛行为的定义、两人到底怎样设定边界、感情处的怎么样的问题,倒是不必因噎废食,觉得所有婚姻都必然会走向出轨,因此直接把结婚这事直接一票否决了。

而我之所以说出轨不是一个人决定要不要结婚的关键因素,正是因为太多人把这一点看得过度重要,这其实是我们的损失厌恶心理在作怪。

损失厌恶效应指的是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就是说大家对损失的敏感程度高于对收益的敏感程度。

换句话讲,你会觉得出轨带来的痛苦要比结婚带来的快乐更加强烈,因为人天然是会对痛苦更加敏感的。

但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两个思维误区:

一是,损失厌恶效应虽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并不健康,这是一种认知偏差。我们在进行是否结婚这个选择的时候,大概率没有较为精确地把损失厌恶的全部影响都考虑在内,婚姻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心理效应会让你只考虑了婚姻的结果,而整个婚姻过程本身带来的情感体验和个人成长都被忽略掉了。

二是,将婚姻有可能会失败都归因于出轨的发生是有失偏颇的。我们有时候会把某个单一事件的负面结果作为整个结果或事件的唯一解释,而忽略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有些人会对出轨事件的发生产生过度担忧,因为出轨带来的痛苦往往难以忍受,所以无论它发生的概率如何,一旦深刻见识过或者经历过这件事,大家会下意识地夸大出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实际上,出轨的发生一般只是压死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此之前的千万根稻草才是造成婚姻困境的关键因素。

所以,我们要考虑是否结婚,不应该由出轨与否来决定,要尽可能地将婚姻带来的苦与乐都考虑在内,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谈婚姻的困境和意义都有哪些?

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后再做选择才是较为理智的。

1

你怕的可能不是出轨,而是婚姻中

比发生出轨概率更高的现实困境

01婚姻里存在着「背叛盲视」

出轨不是背叛的唯一表现,你没有意识到的那些未被妥善处理的旧账也是一种背叛。

无论你是否承认,不管是男女,在本能上都是倾向于多配偶的,全身心地被一个人吸引、为一个人着迷当然是存在的,但是这种唯一性是有时效的,当某一天激情不再的时候,他们便很有可能从别的地方重燃激情。

很多人会在道德的约束下掐灭冲动的火焰,但是却往往很难控制这团火被点燃。

有句话叫「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会或多或少地拥有邪念,有邪念不代表自己就是个低劣的人,将邪念付诸行动才是。

提及背叛,大家的第一反应便是出轨,但实际上,出轨只是背叛的外化行为之一,在出轨行为发生前某些邪念被付诸行动的时候,背叛就已经开始了。

「什么是背叛?背叛就是故意背离幸福和亲密,并且对伤害视若无睹。」《分手心理学》一书中给背叛做了一种不同的解释。

「当一个人明明知道自己做的事会让两人变得疏远甚至有裂痕,但ta还是做了,这就是背叛。」

为了让自己少些麻烦,假装没有看到伴侣正在难过;漠视对方的诉求,嫌烦拒绝沟通;对伴侣的真心付出视而不见……每吵一次架就在心里系上了一个疙瘩,这些疙瘩没有及时地解开,成了一笔笔旧账、烂账。

这些对幸福一次次的细微的背离行为造成的伤害甚至比出轨还要让人心寒,很多时候出轨就是发生在这一次次的微小背叛之后的,出轨往往不是心血来潮,是一种背叛累积下的蓄谋已久。

而这些背离幸福、无视伤害的行为会被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是小摩擦、小事,造成伤害的人觉得没必要对这些东西小题大做,而受到伤害的人处理事情的态度也大多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或者试图让时间来粉饰一切。

可是,你的那些未被认真对待的情绪崩溃、未被妥善处理的旧账慢慢地造成了两个人渐行渐远,这些都是处于视野盲区的背叛,这些背叛如果处理好了,就能够让两个人的亲密关系更上一层楼,反之,就会带来更为严重的背叛——出轨。

02

婚姻让爱变成了责任,

但是大多数人都害怕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以在一个伴侣身上获得终生的幸福。

除了那些实实在在的不幸福因素之外,也源于我们拥有了太多的资源。我们的幸福感基本上是源于某种东西的刺激,当我们拥有这种东西越多、有权力对此进行挑剔地筛选的时候,我们对这种刺激所带来的感受就会钝化,拉高了我们感受幸福的阈值。

现代社会给大家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科学与理性打碎了从前那些难以言说的神秘规则,给这个世界祛了魅,也使得我们每个人信奉的价值观出现了冲突。

婚姻被寄予了太多的期待,我们想要的关爱、认可、陪伴、金钱、幸福……怎么可能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但是,潜意识里知道这不太可能,我们还是希望如此。

恋爱与婚姻最大的差别就是责任。有些时候,我们害怕婚姻并不是因为讨厌婚姻,反而是因为太过珍视婚姻,担心自己无法在婚姻这种模式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婚姻里除了爱情,还有孩子的抚养和教育、父母的赡养、夫妻之间的相处、家庭和工作的配合等等,这些都需要去承担责任。

生活在当代的人们有时间、有渠道、有意识地去提前了解婚姻到底意味着什么,而从前的人们大多只是按照「社会时钟」一步步在人生道路上前进,被告知什么时间应该结婚、应该生孩子,却没被告知在婚姻里应该承担哪些责任,而当ta意识到的时候,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接受这一切了。

尤其是,如果你非常在意爱的意义,当爱情变成一种责任的话,那么大概率会变得迷失自我,爱ta竟然变成了自己的一种责任,这种爱有可能会演变成埋怨、变成恨。

03

越是熟悉对方,越容易忽略对方的变化

经常会有人提问,在亲密关系中到底应该满足对方的哪些需求,才能促进两个人的关系。

很多心理学家也都给出了答案,诸如认可、归属、尊重等等,但是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人是会不断地变化的,每个人的需求也相应地随之改变,越是亲密的人越容易忽略你的变化。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赋予了我们很多角色:上学后变成学生、工作升职后变成管理者、结婚后变成妻子/丈夫、生娃后变成父母……这些身份的转变使得我们承担了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也使得自己出现了新的需求。

两个人相处的时间越久,一起经历的身份的转变也就越多,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往往不容易被人所察觉,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伴侣就更不必说了。

甚至有些需求的变化并不是正面的,自己的内心都拒绝承认的那种。

因为太熟悉了,太了解彼此的脾气秉性和人性底色,所以会不自觉地忽略了对方身上发生的变化,或者觉得这种变化只是阶段性的,并不值得引起重视,导致自己懒得重新去认识对方,懒得再像从前热恋般那样上心地、热切地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

当某个关系破碎的时刻,你才猛然发觉ta什么时候变成这个样子了,自己好像从来没有真正地了解过ta一样。

如果在那个需求没有被满足、逐渐心冷和失落的过程中就留意伴侣的细微变化、予以补救的话,或许最终大概率就不会走到分道扬镳的地步。

相较于大家更为熟知的性、经济、出轨等因素,以上所提及的三点对婚姻的影响更为隐蔽,更不容易被意识到。

当然,婚姻之中包含着苦涩,也能带来甜蜜,婚姻除了作为一种法律制度保护着两方的权利外,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也拥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意义。

2

用「意义感」克服婚姻困境——

与伴侣携手走向灵魂深处

大家有想过自己当初为什么要结婚吗?

其实大多数人是没有仔细考虑过的,只是觉得当前的伴侣适合在一起,或者是没有力气再去与新的人培养感情了,就决定与ta相伴一生吧。

谈不上草率,但是也并没有彻底想清楚。

婚姻的意义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抛开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维持社会稳定之外,就算它被爱情包装得有多梦幻,它最核心的人文关怀仍旧是「孤独」和「成长」。

我们内心深处是害怕孤独的,是渴望与别人建立一种深刻的联系的,深刻的联系通常意味着我们要跨过安全的社交距离,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很害怕在建立深刻联系的过程中失去自我,担心太过依恋别人而失去我们个体的自由和完整性。

人总是担心爱会失去自我,但是「自我」不是被隔开保存在玻璃箱里的,自我是与世界有充分的接触后形成的,否则「自我」就只是一个幻想中的存在。

罗素曾经在书中讲到:「保存在玻璃箱中的个体一定会萎靡不振,而能够在与人的交往中自由发展的个体才能变得充实。爱、孩子与工作是增进个人与世界接触的巨大源泉。」

婚姻本身或者任何强关系其实没有让一个人失去自我的力量的,亲密关系能做到的更多是「塑造」自我,这个塑造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让一个人成长,也可能给一个人造成创伤、让一个人变得戾气十足、怨念满满、认知退步、下意识传播负能量不招人待见……但这个东西也不是完全由对方说了算的,还是自身某些气质、防御、本身成长的不够完善的东西去决定的,不能全盘怪罪于婚姻。

婚姻只是一个培养皿,它会放大和滋养某些已有的、尚未萌发的东西,重点看你往里面放了些什么。

再说的直白点,婚姻就像一方草场,只是给你一个把自己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场地。

那有人也许会觉得:那我一辈子谈恋爱不就好了?谈恋爱也能和别人建立深刻的联系,同时还拥有自由。

理论上也没错,只要关系强度够大、走的足够深、时间长到可以让两个人掏出越来越多的自我去碰撞,还有后期如果有孩子加入,把两人关系升级为多人关系后的进阶磨合挑战……这样的话确实如此,婚姻只是关系的一种名字,和深度的长久恋爱也没什么区别了。

但在实际生活中婚姻之外真能达到这种强度的关系是很少见的,大部分恋爱的人很难掏出这么多的自我去「耗费生命」地互相碰撞,没有了婚姻的存在,大家可以随时从一段关系里面抽身、出尔反尔,彼此可能会变得患得患失失去安全感,也更可能会轻易放弃,觉得大不了分手算了,干嘛委屈自己。

但不得不说,有些成长就是需要时间、适量的委屈正是恰到好处的养分。

当你和ta试图建立一种内心上的深刻链接的时候,婚姻为此提供了一个相对来说较为安稳的地方,既是庇护也是枷锁。

大部分人很难通过自己一个人让灵魂往深处走,结婚是一个门槛比较低的、普通人都可以接触到的、更能把人带入到这种成长模式的形式。

在这个独属于彼此的地方,在婚姻之中的爱情,或许不再让你充满激情、小鹿乱撞,但也不会让你无端地恐慌。你能够收获到一种有所依靠的感觉,比恋爱时更加平静和祥和,这种状态会更加趋近于幸福。

就像有人对幸福的解释是这样的:「幸福是不太快乐也不太悲伤的平静状态。」

婚姻是有力量的,是一个最适合将苦难一分为二,将快乐加倍的地方,伴侣既是爱人,也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战友与合伙人。

我们无法要求朋友对我们无微不至、有求必应,但是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伴侣,哪怕伴侣做不到事事有回应,我们也拥有指责对方的权力。

婚姻就是一段拥抱孤独、自我完善的旅程。

现实生活里经营好一段婚姻太难了,既然婚姻只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我不选择这种生活方式难道就是错的吗?

当然不是。

结婚与否,无关乎对错,都是个人的选择罢了,只要你在权衡了婚姻的所有利弊后,能为自己的选择买单,无论怎么选都是正确的。

我们是否选择结婚,不应该由出轨决定,这是一个影响婚姻成功与否的非关键因素、非必然事件。

切记不要被自己的损失厌恶心理影响,对痛苦事件的发生过于敏感,就放弃理性的思考方式。

我们行走在人生路上,需要面对许多选择,要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婚姻中亦复如是。

0 阅读:14

陈曼心理

简介:专业解答情感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