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禹:因势利导,人神共愤

马金玲说历史 2023-06-01 13:26:55

《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开头对夏禹的出身进行了简单的描述,从开头可以看得出来,他也是黄帝后裔,但却没有继承皇权,这让我想起了《刻意学习》中的“千日定律”,只要坚持一万日,一万日,那就是一代代的积累,日积月累之下,自然会发生变化,从而让自己的血脉得以延续。令人费解的是,尧善于察言观色,明明知道禹之父鲧并不能胜任,却在臣子四岳的强烈要求下,任用鲧来治理洪水。为什么?“鲧之下,无人能出其右,愿帝一试。”这也是其中一个理由,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所以他才会这么做。第二点,四岳举荐鲧,起初尧并不赞同,但四岳一再要求,最后还是尧高瞻远瞩,接受四岳的意见,听从他们的意见,这次的大水之所以会取得胜利,也是因为他深谋远虑。如果说这次的大洪水没有成功,那是因为尧看人很准,知道鲧没有这个本事。不管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尧都是明智的,这才是明君该有的气度,绝对不会有错。三是因为鲧的血脉纯正,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鲧是五帝之主,黄帝的后裔,这样的血脉,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够比拟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鲧。

鲧采取堵塞的办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洪水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在九年的治水失败之后,鲧的处境十分艰难,因为大水已经威胁到了各族,尧很难对付鲧,但如果放任不管,他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所以尧此时正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中。幸而此时尧已经找到了舜帝,并用他代替了帝位。尧不但不处罚鲧,反而通过舜来处理鲧。对于鲧有没有被杀死,我并没有太多的怀疑,我相信,禹之所以会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家族受到了巨大的危险,禹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出于仁慈,而是迫于无奈。人们普遍认为,舜帝之所以能成就大事,就是因为他的贤能,所以才让禹接过了他的父辈鲧的衣钵,并不断地治理水患。经验可以传承,禹自知依照他爹的办法行不通,便采取开导之法,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舜也是一个偏袒他人的人,从禹的家世来看,他是黄帝后裔,他的家世很好。

而且,从一开始,我就相信了三过家门而不入那句话。但现在,我的想法和年轻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我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我要考虑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或许,这也是人类智慧进化的一个过程。据我所知,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但很抱歉,它是一个虚假的,它违背了人性。我认为真正的说法应该是:禹离家数年,思念妻儿,思念家人,却无法回来,大概有如下的理由:一、时间多得是,你若不回来,便再也回不来,你若定下了誓言,便不能违抗陛下的旨意,你若没有完成任务,便不要回去。二、能看到鼓舞,却看不到辛苦。当所有的人都睡着了,天晓得禹是否已经偷偷地回家与他的家人重逢了?三、宣传的需求,对禹的积极形象的塑造,即声名鹊起,善事常常是口口相传,而非行动。

在禹的治理方式上,他采取了疏导的方式,而非像他的父亲鲧那样堵塞。这使我想到我们目前建设的许多水利设施,都是以水为动力,这何尝不是一种“堵塞”与“疏通”的结合呢?前辈的智慧一直在影响和引导我们,直到今天。阅读历史的益处,就是了解历史的变迁,了解现在的礼仪,以供后人参考。历数历代王朝的盛亡与衰亡,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历代帝王都被奉为神明,配得上帝王之名。最后一位黄帝,也就是已经灭亡的黄帝,却是一个腐朽的皇帝,他的所作所为,人神共愤。“人神共愤”是一种很有趣的说法,在过去,人们对凡人的看法是,凡人是凡夫俗子,仙人是神仙。人们认为,人是一种有力量的人,而上帝是一种领袖,可以领导他们。何为神?对我来说,一个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人,一个已经超越了凡人所能理解的极限,五帝很厉害,但他们是不是真的很厉害?有时,我会认为,许多道德与成就,都是出于一种必要,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被人塑造成了神灵。笔者认为,五帝并不只是五个人,它更多的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和业绩的典范,它的存在,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美德,智慧,创造和权谋。司马迁在撰写这部历史书的时候,一定会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将其与一些民间故事相融合,进行一些修饰。

2 阅读:60
评论列表
  • 2023-07-11 14:46

    [点赞]

  • 2023-06-20 21:32

    五帝之首.大禹?哼哼.够吹嘘的,说句实话,大禹连五帝之未的帝尧提鞋都不配,帝尧一家人就治大禹一家死死的,周朝过后才有翻身

马金玲说历史

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