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章,老子的内心状态

孙行者学经典 2023-04-20 16:18:58

《道德经》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è),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本章主要讲:老子的内心状态。

译文:对与错,又有什么差别呢?好与坏,又有多少不同呢?人们都敬畏的,我不得不表现出敬畏。但是,人们敬畏的东西太多了,哪里才是尽头啊。人们沉浸在众多的思想、观念、主义之中,显得很忙碌,很激情,仿佛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我的内心,如同漂泊于人群之外,先天未有任何改变,像个刚出生的婴儿。这种情况下,我有一点失落,因为我不知道应该去哪里。究竟是跟着众人一起走呢,还是跟着天性走。众人有做不完的事情,说不完的话,产生不完的思想,只有我好像被众人遗弃。我好像一个傻瓜,内心混沌一片。众人好像什么都知道,而我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众人好像什么都清楚,而我好像什么都不清楚。这种感觉,如同身处波涛汹涌的大海,又像是身处风起云涌的天空。众人好像做什么都很有主意的样子,而我好像做什么都很愚钝。我和别人都不一样,我将“道”看做我的母亲,并从母亲那里获得智慧和指引。

思考:这一章,是非常特别的一章。《道德经》中,多数的篇幅老子都在论述“道”、“德”、“圣人”等内容,这样整个都在写内心状态的一章,只有第二十章。因此,这章内容对于我们去了解老子的想法,感受老子的感受,是非常有帮助的。老子都有哪些想法,哪些感受呢?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对与错,善于恶,有什么差别呢?在老子看来,人类头脑中的对错,善恶分类,带有很强的人为主观性,都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划分出来的。对人有利的,就是对的,是善的,对人不利的,就是错的,是恶的。那么,站在更广阔的视角上,站在“道”中,这些人为的标准划分不是很可笑吗?不是很牵强吗?那么,站在更高维度的视角,就能够看到人为划分标准的局限。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虽然老子已经站在的更高的视角之上,内心已经超凡脱俗,但是,老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保持低调。无论一个人的内心多么强大,思想境界多么高级,就算看别人都像傻子,也不能我行我素。毕竟,一个人再怎么牛,他还是要生活在社会之中,还要与人接触,还要与人交往。如果不遵从一些基本的社会法则,很容易惹火烧身,很容易引来灾祸,到时候,生存都是问题了,思想再高级,又有什么用呢?老子这句话,就是在给后世读《道德经》的人做提醒,不要以为学了点东西就目空一切了,眼界可以高,思想可以广,但是行为不可以狂。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这几句话,老子通过与众人的对此,表达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众人每天忙忙叨叨的,好像有忙不完的事情。不光老子那个年代人们总是忙碌,现在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更忙了。我估计老子当时应该特别想问一句:“你们都忙啥呢?”老子站在“道”的视角中,看到了人生不过是生老病死,那么按照自然设定好的规律,享尽天年的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众人却不这么认为,人们喜欢刺激,喜欢激情,喜欢新鲜感,喜欢瞎折腾,给老子的感觉就是完全理解不了,与众人格格不入,仿佛漂泊于众人之外。老子追求的,或者说提倡的,是像婴儿一样,先天纯净的内心,不折腾,安安静静,健健康康的活着。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老子看到了众人的表现,觉得众人都错了,跟自然,跟造物主最初的设定背道而驰。虽然显得很精明的样子,但实际上很愚蠢。所以,老子想让人们回归天真,返回自然。在众人看来,自己很精明,反而觉得“老子想让我们变愚蠢”。因此,老子称自己的心,在众人的眼中,就是愚人之心。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结果就是,众人继续很精明,老子继续很天真。精明的表现就是“昭昭、察察”,天真的表现就是“昏昏、闷闷”。在这种情况下,老子的内心是平静的,众人的内心是动荡的。那么,老子平静的内心处于众人动荡内心的包围之中,就给老子感觉像是处于波涛汹涌的海面,处于风起云涌的天空。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在老子眼中,众人做什么事情,好像都很有道理,而他却独自一人,与众人格格不入。众人每天都在不停的追求着外物,追求着感官比刺激,追求着新的思想,而老子却正好相反,虚静的内心,连接着“道”,感受着造物主,从众多纷繁复杂的表象当中,去感受宇宙的真谛。

5 阅读: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