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识别双相、NPD?何医生总是发布雷言雷语,有无此问题?

安汐谈情感 2025-02-22 15:10:46

本文字数约:4446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掌握双相障碍、人格障碍的知识,尤为重要!

02、我总是“大放厥词”,是不是轻躁狂/躁狂发作?

03、我“敢想敢做”,但并没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

01、掌握双相障碍、人格障碍的知识,尤为重要!

很多人都觉得人格障碍者离自己很远,但其实生活中人格障碍者到处可见。

比如,最近引发关注的“广西教师性侵案”中的郑某刚,他强迫学生与其发生关系,还威胁要提刀杀人、毁容。郑某刚就有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

还有,很多“渣男”、“渣女”,他们之所以“渣”,就是因为有人格障碍:

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同理心,行为超出社会规范!

很多人正是缺乏识别人格障碍的能力,被“渣男”、“渣女”狠狠伤害。

我强烈建议大众要掌握识别人格障碍的知识,作为一名精准精神心理医生,我也常被人质疑我是否有人格障碍,尤其是自恋型人格障碍(NPD),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因为我总是不按常理出牌,经常说一些很多人觉得“出格”的“雷言雷语”。

我日常办公的图片

比如,现在在国内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流派还是“顶流”。但我旗帜鲜明地举起了反对精神分析的大旗,揭示它的局限性和危害之处。

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心理学都还没找到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病因,我却公开说,我们已经颠覆性地发现了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

我还质疑国内外精神医学有很大的局限性,所谓的寻找“致病基因”研究搞错了方向。

双相障碍属于“重性精神疾病”,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大夫都说难以治愈、容易复发,需终身服药。

但我却说,只要主要的病理性记忆能被修复,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逆商,双相障碍患者完全可以真正康复,实现撤药、停药,复发的风险极低。

国内外精神医学拿“同性恋”“易性症”没办法,世卫组织(WHO)已经把它们“去病化”了。

我却说,同性恋和性别认同的背后,往往有心理根源上的问题,而且是可逆的。在很多LGBTQ+人士看来,我的观点简直“离经叛道”。

2009年,杨永信的暴行被媒体曝光,可国内精神医学和心理学领域万马齐喑,没有专业人员愿意站出来发表意见。

当时,我是唯一一个公开反对杨永信的精神心理科医生。

有一位国内知名的精神科专家说我与杨永信是“学术之争”,不理解我的行为,但我始终没有更改过立场。

有的专业人士则明明看出了问题,但不想惹来是非,所以保持沉默。

我独自一人反对杨永信,坚持了整整10年后,才有其他的精神科医生陆续站出来发声。

2012年,我在武警广东总医院担任心理科主任时,曾经到上海张江高科街头上找到“国内反抑郁症歧视第一人”袁毅鹏,无偿救治他近2年。

当时很多人觉得何医生你是不是疯了,哪有体制内的精神科大夫会跑到大街上找“精神病”患者?

我的言行真的太非主流了,很多人觉得我是不是“有病”:

何医生,你也太狂妄了,是不是像你经常说的,你躁狂发作了,但你自己不知道啊?

何医生,你整天说别人偏执、自恋,我看你就挺偏执、挺自恋的,你是不是有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啊?

其实,现在的我看到这些质疑时,心里没有波澜,如今的我早就具备了宠辱不惊的心态,学会了“向内求”。我能坦然地面对外界的质疑。

但我考虑后,认为还是有必要对这些质疑作出比较详细的回应,一方面是不希望引起误解。

我经常说“积极努力,顺其自然”。既然有人提出质疑,我就应该积极解释,最好能消除误解。至于对方接不接受,我无法完全左右,我会坦然接受。

而且,通过我的回应和解释,有的网友能了解到双相障碍、人格障碍的知识,那何乐而不为?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对上面的质疑进行详细回应。

02、我总是“大放厥词”,是不是轻躁狂/躁狂发作?

首先,在部分网友看来,我总是乐此不疲地“大放厥词”,我是不是得了双相障碍,出现了轻躁狂/躁狂发作?

提出这个质疑的网友,其实相当有水平,至少他们对轻躁狂/躁狂发作的症状是有一定了解的。

甚至可以说,他们和我是“同道中人”,因为他们对轻躁狂/躁狂发作的理解跟我的比较一致。

但国内外精神科临床中,很多精神科大夫认为患者大发脾气、大吼大叫、打人毁物属于“易激惹”,认为这是轻躁狂/躁狂发作,进而诊断为双相障碍。

这在临床中是存在争议的,有的精神科专家并不这么认为。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医学教授颜文伟曾指出,躁狂/轻躁狂发作的主要症状是“高兴愉快”、“欣喜若狂”的,这种高涨的情绪甚至能感染他人。

“有的医生,不管什么疾病,只要病人发脾气、冲动,就认为那是躁狂,加用碳酸锂或德巴金,说是情感调整剂,可以调整情感,那是不对的”。

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孙学礼教授在《双相情感障碍及其非典型症状识别与优化治疗方案共识》一书中,也进行过详细的阐述:

以防卫为目的的攻击为“激越”,以掌控为目的的攻击才能称为“激惹”;“激越”类似于“狗的攻击”,患者内心其实是压抑、焦虑的,而“激惹”类似于“虎的攻击”,患者是因为内心自大,容不得别人质疑,所以动怒。

其实,出现真正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时,患者是非常愉悦、高兴、兴奋的,内心非常自大,对未来过分乐观。

此图为AI生成

很多青少年患者暴躁易怒,是因为内心极度的痛苦、压抑,是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所出现的“激越”状态。

这不是轻躁狂/躁狂发作,更不应该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那有的网友觉得我看起来“狂妄自大”,还经常“口若悬河”“夸夸其谈”,我到底是不是轻躁狂/躁狂发作?

其实判断方法很简单,看我有没有重度抑郁发作就可以了。

轻躁狂/躁狂发作的患者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对现实困难的预估不足,一味盲目自信,鲁莽行事。

这反而导致他们很快就在现实困难中遭受一连串打击。然后他们会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消极低沉,出现重度抑郁发作。

所以,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是在轻躁狂/躁狂发作、重度抑郁发作中交替的。整体来说,重度抑郁发作的时间会更长,占了病程的大部分。

可是,我没有出现过重度抑郁发作。这一点足以证明我并不是双相障碍患者。

而且,双相障碍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功能受损。这一点我也完全不符合,我能很好地工作、社交,生活,一切都很正常。

还有,患者出现轻躁狂/躁狂发作时,往往会精力充沛、兴奋到睡不着,几乎感觉不到疲倦,大脑和身体仿佛一整天都处于“满格电”的状态。

他们的睡眠时间会明显缩短,甚至有时一天睡1、2个小时。

而我可是个特别需要睡眠的人,睡饱了,我才能保证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我可以说是一着床就睡,家人还开玩笑说我是“睡觉大王”。

所以,我并没有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我常常热衷于发表各种各样的言论,实际上希望科普真正高效的、科学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其实有良性的“工作上瘾状态”,一工作就非常投入、高效,热爱自己的工作,但也能做到劳逸结合,不是非理性的工作狂。

03、我“敢想敢做”,但并没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

还有很多人觉得我“很自恋”“太自恋了”,那我是否有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近年来,大众对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熟知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去年综艺节目“再见爱人”热播,很多网友说里面“爹味十足”的杨子就有NPD。

在国内,著名的《科学》杂志用“最臭名昭著的”来形容“杨叫兽”——杨永信,他就有严重的NPD。

2009年,《Science》杂志披露过杨永信的恶劣事迹,该文章对他的形容词是“most infamous”(最臭名昭著的)

杨永信是执业精神科大夫,还是临沂四院(当地的精神卫生中心)的副院长。

这个所谓的“专业”身份令他能借精神科诊疗之名,对数以千计的青少年实施电击、电休克,还宣称这可以治疗网瘾、各种行为问题。

这根本就不是治疗,而是使用酷刑!表面看上去“效果显著”,但其实对青少年造成了心身重创!

媒体抨击他的行为实在毫无人性,但杨永信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口出狂言,说“电击疗法”是高效的、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要推行到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上。

杨永信毫无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毫无同理心,行为远远超出社会规范,还狂妄自大,他完全符合NPD的诊断标准!

有NPD的人还有个典型特征:外界的批评、攻击、诋毁对他们完全没有攻击力,脸皮厚得没边儿。

他们获得一定的成绩、荣誉时,认为功劳都是自己的,对别人缺乏感恩之心;

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就把所有的责任、过错归咎于外界和别人,主打一个“从不内耗自己,只会外耗别人”。

所以,他们很少会emo,大部分时间只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做啥都是对的。除非遭遇巨大的挫折,且无法翻身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会出现抑郁情绪。

虽然我也不在乎外界的质疑,但我的情况与NPD有着极大的不同。最关键的,是我有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不会完全外归因和完全内归因。

我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不会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卸给外界或别人,而是从自己身上找不足。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人生智慧!

我在取得一定的成绩时,也不会认为这都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我如今在精准精神心理领域所取得的颠覆性突破,离不开我大哥大嫂对我的养育和支持、给我提供第一次创业机会的伯乐、还有创伤修复师(Lucy)的巨大付出!

我不在乎外界的声音,是因为我已经具备了宠辱不惊的心态,学会了“向内求”,专注于做正确的事。

而且,NPD属于人格障碍中的一种,而人格障碍还有一个典型的特征:行为远远超出社会规范。

有些网友认为我有那么多出格的行为、言论,是否也符合这一点?

超出“社会规范”,其实是指言行突破了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底线,造成了危害;又或者言行非常不符合事实和逻辑,缺乏根据,一看就是胡说八道。

比如初代网红“凤姐”,她当年炒作自己时,说自己9岁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

话说得惊天动地,但背后毫无事实依据,一看就知道是吹牛。

而我们分享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虽然看起来非常“雷人”,完全颠覆了大众的传统认知,但这背后有大量的精准化心理干预实践的基础。

我们已经颠覆性地发现了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帮助了大量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真正康复,这并非理论、假说、猜测,而是真实地发生着!

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无论你信不信,它都在那里!

我们如今所做的事情超过了很多人的认知维度,不被理解是必然的。

就像世界首富马斯克,他说要带领人类移民火星,很多人都笑他痴人做梦。

其实,这是因为这些人达不到马斯克的认知维度,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边界,更没有“破框而出”的意识。

以往很多人都认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在美国,中国不可能超过美国,但如今DeepSeek横空出世,这部分人被啪啪打脸!

不过,我虽然敢做敢讲,但我没有“英雄情结”。

我不断科普精准精神心理学,不断在这个领域探索,是因为这是正确的、有意义的,而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歌颂。

我曾经分享过我出现了偏执型人格异常的经历,但通过不断自我反省后,我已经成功逆转了人格异常。

我们在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中发现,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对个体来说非常重要。

它不仅能够帮助一个人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还能够令人实现螺旋式上升。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懂得自我反省、改进及提升。

只要一个人敢于自我反省,一般就不会出现人格障碍,最多仅有轻微的人格异常。而且这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进行完善。

希望每个人都能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让自己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不要在无意中伤害到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一生!

0 阅读:54

安汐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