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被忽略工具人:演义里被曹操秒杀,历史上却让孙权怀疑人生!

黑白说历史 2025-03-30 20:22:29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三国演义里有个倒霉蛋:曹操在赤壁战前横槊赋诗,他因一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扫了主公雅兴,被一槊捅死。

罗贯中给他安排的戏份,堪称“炮灰中的炮灰”。然而,这位被小说“抹黑”的狠人,在历史上,不仅是曹操的东南定海神针,更以一己之力给孙权埋下二十年噩梦。

此人叫刘馥。

他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让东吴十万大军在合肥城下撞得头破血流,堪称魔幻。

空手套白狼:单枪匹马镇东南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正与袁绍对峙官渡,江淮大地却乱成一锅粥。袁术旧部占山为王,孙策派系虎视眈眈,扬州刺史严象刚上任就被刺杀。此时曹操手中无兵无粮,却要守住对抗江东的桥头堡。

危局之下,刘馥登场了。

此人本是避乱南迁的儒生,却干了一件堪比张骞通西域的壮举——空着手赴任扬州刺史。

没有兵马?他孤身入合肥,靠嘴皮子招降雷绪、陈兰等数万流寇;没有钱粮?他发动军民广修水利,把芍陂荒滩改造成“江淮粮仓”。

更绝的是,他预判了孙权的野心,在合肥城头堆满草苫、鱼膏。这些看似破烂的物资,后来竟成东吴大军的索命符。

《三国志》记载,短短五年间,刘馥治下“流民归者以万数,官民有蓄”。当曹操在北方鏖战时,东南悄然崛起一座铁打的合肥城——而这,将成为孙权毕生阴影。

死亡不是终点:刘馥的“阴兵”困住孙权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馥病逝。同年冬,孙权携赤壁大胜之威,亲率十万大军北伐合肥。此时曹操新败,合肥守军不足七千,城墙还被暴雨冲塌。看似唾手可得的胜利,却让孙权踢到了铁板。

原来刘馥生前早有预案:城墙塌了?用库存的草苫覆盖缺口!夜战不利?点燃鱼膏照得城头亮如白昼!更绝的是他深挖的护城河与屯田体系,让吴军既不能速攻,又无法断粮。

孙权围城百余日,最终狼狈退兵。

此后二十年,孙权五次亲征合肥,次次铩羽而归。

其中,名气最大的逍遥津之战,张辽八百破十万的神话,背后实则是刘馥城防体系的威力——城墙高度、粮道布局、防御工事,处处都是他生前的算计。

难怪史家感慨:“孙权之恨合肥,犹曹操之恨周郎”。

被小说抹杀的三国智慧

罗贯中为何要“黑”刘馥?只因《三国演义》需要强化曹操的残暴与孙权的英武。但真实历史中,刘馥这类“技术型官僚”才是乱世真正的基石。他的治国之术堪称教科书:

1. 以柔克刚:不费一兵一卒招抚流寇,把土匪变成纳税户;

2. 基建狂魔:七门堰、茹陂、吴陂塘均是他的杰作;

3. 超前防御:早在200年就预判孙权北伐路线,堪称三国版“马奇诺防线”。

反观孙权,直到229年称帝,合肥城头仍飘着曹魏旗帜。这位东吴大帝或许至死都没想通:自己纵横江表,为何总输给一个“死人”的布局?

结语

刘馥的故事,撕开了英雄史观的滤镜。

在猛将谋士的光环下,正是无数“刘馥”默默夯实着三国的根基。

他们不吟诗、不单挑,却用一卷草苫、一斛鱼膏,在史书角落里写下另一种传奇。

下次谈到逍遥津之战,不妨多提一嘴刘馥:那座让孙权绝望的合肥城,藏在陈寿那句轻描淡写的“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中。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在你看来,逍遥津之战的胜利,刘馥是否也应该算上一份功劳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友善交流!

0 阅读: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