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了,尸体怎么办?在古代战争中,这个问题从来不是小事。

战争是人类历史的常态,死亡更是无法避免的副产品。以罗马人为例,900年间,战死的士兵就有近90万。希腊人500年间,也损失了30万。公元前216年,坎尼会战,汉尼拔围歼了罗马军团,战场上留下了5万具尸体。这些尸体怎么处理?
答案很简单:腐烂、掩埋、焚烧。
大部分尸体,根本没人管。战争结束后,战胜者忙着收割战利品,战败者不是逃亡就是死绝。没有机械设备,也没人愿意劳心费力,大片尸体就这么留在战场上,曝尸荒野。
尸体开始腐败,血水渗入泥土,臭气熏天。昆虫、野狗、秃鹫蜂拥而至,啃食残骸。白骨暴露,战场变成狰狞的骸骨之地。当地人无力清理,只能眼睁睁看着尸体变成自然循环的一部分。这是最糟糕的情况,恶臭笼罩战场数月,蝇蛆成灾,甚至波及附近村庄。
如果尸体数量不多,或者涉及重要人物,情况会好一点。士兵们会回收他们的战友,敌人也可能达成协议,允许双方收敛尸体。这种情况在古代战争中并不少见。战争也有底线,死后暴露于荒野,终归是不光彩的。
身份高贵的人,一般不会被遗弃。罗马人、希腊人、日本武士,都讲究英雄的体面死亡。高级将领、显赫战士,会被找回,妥善下葬。对手的王公贵族,有时也会被收殓,要么作为政治象征,要么是战后谈判的筹码。哪怕是野蛮的匈奴,也会把俘获的汉朝名将头颅裹上牛皮,以示尊敬。
如果尸体太多,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就是挖坑集体掩埋。考古发现,在古代战场遗址附近,往往能找到大规模乱葬坑,堆满了无名士兵的尸骨。这是最快、最省事的方法,能让尸体尽快远离视线,减少传染病隐患。负责埋尸的,通常是战俘、奴隶或当地百姓,工作艰辛,气味恶劣,但没办法,总得有人来做。
还有一种方法是焚烧。军队会搭建巨大的柴堆,把尸体拖上去点火焚烧。这样效率高,不会留下太多痕迹。但并非所有文明都喜欢火葬,基督教世界长期认为焚尸是对死者的不敬,罗马人倒是更接受这种方式。
更极端的情况,是尸体被用作恐吓工具。罗马人曾故意把战败者的尸体留在战场上,让过路者闻风丧胆。蒙古人喜欢在城外堆砌敌人的头颅塔,以震慑未降者。阿兹特克人则直接用战俘的尸骨装饰庙宇,血腥程度远超欧洲人想象。
古代战争的后勤能力有限,清理尸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现代战争已经有更系统的尸体处理方式,专业团队收敛遗体,殡葬设施完备。但在古代,一场大战过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尸体的命运往往被遗忘,沦为历史尘埃。
没有人喜欢谈论战争的后果,但尸体处理,是战争最直接的副作用之一。从腐烂到掩埋,从焚烧到恐吓,每一种方式,都反映了古人对死亡的态度,也记录了战争的残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