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5/0cf087c0a23d36a4741af1e568328ade.jpg)
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师合影(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纵览新闻评论员 张子涵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2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逝世,享年99岁。7日中午,演员黄晓明发文悼念:先生一路走好,很荣幸曾在《功勋》中演绎过黄旭华先生,他为造核潜艇隐姓埋名三十年间的故事打动无数人。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黄旭华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之愿。“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航空系和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选择了造船。
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黄旭华参加了“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成为最早参与核潜艇研制的29人之一。“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不出名,人家问我能够承受得了吗?我说能,参加核潜艇工作,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不希望出名。”
1988年,舷号404的“长征四号”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64岁的黄旭华是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作为总设计师我要为这条艇负责到底,我必须下去。”最终,“404”艇抵达水下极限深度,成功完成预定的深潜试验。
由于核潜艇研制是国家最高机密,在黄旭华投身核潜艇事业的30余年中,他一直没有向父母透露自己在哪个单位、做什么工作,他曾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2019年,黄旭华获得“共和国勋章”,他谦虚地说:“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2021年,他捐出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他说:“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希望通过我的捐赠让更多人关注、关心、支持科研教育和科普事业。”
无惧惊涛骇浪,一生为国深潜。这位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科学家,用他沉默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黄旭华的沉默,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将千言万语化作了无声的行动。在研制核潜艇的30年里,他像一个沉默的螺丝钉,牢牢地钉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种沉默,是对名利的超然,是对信念的坚守,更是对使命的担当。这种精神品格,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财富。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是2013年感动中国组委会给黄旭华的颁奖辞。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黄旭华用他沉默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他的忠诚、奉献、创新与担当,是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坐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需要更多的黄旭华们,永葆家国情怀、赤子之心,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一直以来,对明星的关注多于对科学家的关注,说起影视明星,有些人头头是道、如数家珍,对各种八卦周边了然于心,在充满诱惑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专注,懂得坚守。真正的偶像是被时间记住的“明星”,他们为国家、为人民,隐姓埋名,把功勋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才是真正该追的“星”,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追逐榜样的过程中勇于超越自我、超越榜样。黄旭华用他的一生证明,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获得了多少鲜花与掌声,而在于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黄老千古,一路走好。他的精神,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照亮我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