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1年1月6日,镇江市丹徒区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的警官孔兴君,不幸离世。
妻子在怀孕两月后,12年间竟称:“此生最悔之事,是为孔兴君诞下这小女儿。”这究竟是何缘由?
现今,孔兴君的警号得以重新启用,其继承者为表现卓越的女儿。
在他牺牲的背后,究竟暗含着多少苦涩的经历与辛酸的故事?
【惨烈牺牲】
2011年1月6日,丹徒区公安局值班的民警吴正斌急切致电孔兴君,用方言快速说道:“兴君,发现假冒案件,需立即出警处理。”
孔兴君此刻身处镇江市第一医院,眼前是全身被纱布包裹、依赖氧气维持的岳父,情况令人揪心。
两天前,岳父因视力不佳,在雨天外出时不慎翻车坠沟。孔兴君家中,妻子已怀孕两月。为减轻妻子负担,他边工作边照顾年迈受伤的岳父。
望着床上昏迷的岳父,孔兴君心情复杂。但作为镇江市丹徒区公安经侦大队警察,他深知服从命令是天职;身为共产党员,应舍小家为大家。他毅然答道:“即刻就到!”
孔兴君与民警吕邦亮、詹苏丹、吴江等同行,队伍里既有新入职的年轻人,也有即将退休的老干警。他们如常做好充分准备,随后乘坐警车前往指定地点。
为缓解车内紧张气氛,老警吕邦亮常讲些家常笑话逗乐众人。车内顿添欢声笑语,然而,正如暴风雨前的宁静,这一切祥和都毫无预警。
警车抵达九曲河高桥时,接获上级指令:即将到达案发现场,请全员准备。闻言,车内氛围瞬间变得紧张而肃穆。
正当众人思索如何制服犯人,一辆超速大客车从后疾驰而来,司机急踩刹车却无效,巨响后,现场留下五具惨状尸体与破碎警车,鲜血染红高桥,世界仿佛静止。
乌云遮天,数日未见阳光。追悼厅内,宣言回荡:“孔兴君同志,警号XXXXX,2011年1月6日于XX打假案英勇献身……”
追悼会上,众人沉痛默哀,缅怀这位始终以高度责任心与敬业精神奉献的同志。
怀孕两月的妻子未咆哮,也未声嘶力竭,唯有绝望眼神与默默泪水。她无法接受孔兴君已逝的事实,昨日他活生生的模样,依旧清晰如在眼前。
孔兴君8岁的女儿,或许尚未理解死亡的含义,她指着父亲的灵牌问:“爸爸怎么在框子里?我想要爸爸陪我。”
孔兴君在28岁时不幸离世,其腹中胎儿未能有机会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然而,时隔12载,妻子坦言:“我最深切的后悔,是生下了我们的小女儿。”
为何在短暂的时间里,妻子会说出如此刺耳的话语,实在令人费解。
【浪漫爱情】
2008年,殷巧玲结识了孔兴君。
殷巧玲出身平凡,却拥有深爱她的双亲,自小便备受呵护。她对爱情满怀憧憬,立下誓言,非真爱不嫁。
25岁的殷巧玲身材纤细,大眼睛灵动,长发飘逸,吸引众多年轻男孩追求,但她均不予理会,认为他们仅凭外貌就追求她,未曾深入了解她的性格,十分肤浅。
遇见孔兴君后,他虽不善言辞,老实本分,对爱情反应迟钝,但殷巧玲却情有独钟,仅是望着孔兴君,心中便泛起阵阵涟漪。
殷巧玲开始对孔兴君主动发起追求,展开了热烈而直接的攻势,意图明确,行动果断。
孔兴君工作繁忙无暇做饭,殷巧玲便精心制作各式佳肴送去,既温暖了他的胃也展现了自己的厨艺。每次送饭,孔兴君总免不了被同事一番调侃和嬉闹。
孔兴君父母体弱,殷巧玲常去探望,亲手炖鸡汤以示关怀。日子一长,孔兴君愈发依赖殷巧玲,认为她就是理想中的伴侣。
2009年,两人终成眷属。婚礼上,孔兴君誓言与殷巧玲相伴到老,并约定退休后共游世界,享受人生旅程。
婚后,孔兴君与殷巧玲恩爱如初,甜蜜不减。孔兴君常因出警不在家,殷巧玲从不抱怨,尊重其职业,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总让归家的孔兴君享用到热腾腾的饭菜。
殷巧玲诞下大女儿后,孔兴君喜悦万分,即便工作繁重,他也会抽空陪伴女儿,共同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然而欢乐时光转瞬即逝,面对丈夫的墓碑,殷巧玲不得不正视孔兴君已逝的现实。
【英雄的孩子】
立于孔兴君墓前的殷巧玲,唯觉寒风凛冽,前途渺茫。
殷巧玲曾责备孔兴君:“为何离我们而去?”然而,她又满怀敬意地说:“但你确实是个英雄。”
殷巧玲转瞬成为单亲母亲,亲戚皆劝其舍弃未出世的孩子,深知对单亲母亲而言,养育两娃无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殷巧玲持不同见解,她坚信腹中的孩子是位英雄的后代,因此她不能轻易放弃这个孩子。
清除。
生下二胎后,殷巧玲深感生活重压。作为两娃之母,她不能沉溺于亡夫之痛,必须振作起来,为孩子树立积极生活的榜样。
然而,没过多久,殷巧玲便对生下这个孩子感到懊悔。
殷巧玲为抚养两女儿不辞辛劳,凡能赚钱之事皆愿尝试。她摆地摊、做销售,甚至兼两份工作,只能将孩子托付给外婆照料。
今日,殷巧玲于快餐店工作,店内生意异常兴隆,致使她忙得团团转。
嘈杂声中,殷巧玲的电话响起,这个时间通常无人打扰她工作。本想不理,但电话持续不断。她不耐烦地接听,只听妈妈泣不成声:“快来医院,妹妹病了。”
殷巧玲摘下围裙,向经理打过招呼后便赶往医院。她不敢往坏处想自己的病情,家中两孩子已失父,唯有她这位母亲必须坚强支撑。
然而,命运仍对她施以重击。殷巧玲从未耳闻肝母细胞瘤,却不料2岁幼女竟罹患此病。望着奄奄一息的女儿,她为自己当年坚持生下孩子的决定深感愧疚。
殷巧玲伏在小女儿床边,泪流满面地说:“孩子,妈妈对不起你,真不该让你来到这世上受苦。”
殷巧玲了解到肝母细胞瘤属癌症范畴,多发于婴儿。她决心只要存在一丝治疗的可能,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尝试。
殷巧玲带着借来的2万块前往省大医院,得知可手术治疗后十分欣喜。然而,高昂的手术与医疗费用让她头疼不已,虽无能为力,但她决心倾尽所有为女儿治病。
转机出现,孔兴君生前的公安同事得知殷巧玲及孩子困境后,迅速上报省里,获得了20万元的资助。
殷巧玲视那笔钱为生命希望,她紧急为小女儿安排了化疗,随后用余款开了一家鱼汤店,以此作为未来的生计投资。
殷巧玲打算凭个人之力承担小女儿后续治疗费。她擅长烹饪,尤其是做的鱼汤,在街坊中颇有名气。
殷巧玲未曾料到鱼汤店会如此兴隆,桌上那鱼肉鲜嫩、汤色亮泽的鱼汤,一亮相便赢得顾客连连赞许。
孔兴君的同事常来光顾他的鱼汤店。店内常见身着警服的顾客。殷巧玲深感动容,觉得若无这些朋友支持,他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不易。
现今的殷巧玲已非昔日仅凭美貌受宠之人,她的眼中满载着历练。岁月非但未让她变得脆弱,反而铸就了她的坚韧。
【警号重启】
2023年悄然而至,公安局重启了孔兴君的警号。局内流传着一句话:“此警号重启之日,即是其血脉后辈继承其警察事业之时。”
确实,孔兴君的大女儿已长大成人,同样投身警界。或许她幼时不懂父亲离世之意,但在成长岁月里,孔兴君因公牺牲对她来说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殷巧玲透露,大女儿年幼时,她始终隐瞒着孔兴君去世的真相,未曾向女儿透露过半分。
然而,真相终究难以掩饰。当大女儿面临高考志愿填报时,殷巧玲才意识到,女儿心中已积压了多年的情感。
大女儿虽在2岁时失去父亲,但成长中并未缺少父爱。每当遇到困难,她会想起因公殉职的爸爸,爸爸的精神成为她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阳光明媚之日,孔兴君的大女儿身着警服,立于其前郑重敬礼,这礼中蕴含深厚情感,象征着警察精神的代代相传。
众多如孔兴君般因公献身的人士,其子女虽不皆承继父业,但他们留下的深远影响,却无时无刻不在子女的生活中显现。
在此次事件中,吴正斌同样拥有一个儿子。
吴正斌之子自幼便是佼佼者,成绩斐然,幼时便精通奥数,围棋技艺亦高超,大人常败其手下,众人皆赞其为天才。
吴正斌牺牲之际,其子正参与南大自主招生考试。为不影响其学业,省里隐瞒了此事,直至考试结束后,他才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
他性格敏感,得知父亲离世后,长时间抱着遗像痛哭。对他而言,父亲是家庭的支柱,亦是引领他步入围棋世界的启蒙老师。
但父亲已逝,身为家中独子,他不得不担起家庭重担。尽管梦想成为飞行员,毕业后他还是选择了在家附近的公司就业。
像他这样的优秀毕业生,大学毕业后通常会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凭借其卓越天赋和高学历,在大城市或大企业站稳脚跟对他来说轻而易举。
他选择回乡发展事业,这或许是因为父亲离世的影响深刻,让他渴望留在母亲身旁,给予她陪伴与慰藉。
民警牺牲后,其子女会获政策补偿,但心灵的创伤难以愈合。他们的离去,不仅影响整个家族,还可能深远波及至未来几个世纪。
【结语】
每年众多警察因公殉职,去年达308名民警、179名辅警。牺牲的不仅是他们个人,更是无数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痛失。
众多如孔兴君般英勇无畏、献出生命的民警大有人在。
2022年10月25日,凉山州民警吉尔约日、刘仕国及辅警联保日在追捕涉毒逃犯时,所乘车辆失控,导致三人不幸因公殉职。
武汉交警应建华,每日提早一小时到岗,无论风雨,始终坚守。但因长期劳累,不幸殉职。
事实上,虽有人认为在美国当警察危险,但就牺牲人数而言,中国更高。众多中国民警常因积劳成疾、办案车祸或处警遭袭等原因而牺牲。
苏延军同志因长期过度劳累,导致健康状况恶化,最终不幸英勇牺牲。
苏延军在林甸县人心目中,不仅是公安局的副局长,还是刑警大队中一名普通的民警及探长,深受大家认可。
16年来,苏延军同志始终将警察职责与党的使命铭记于心,坚持践行党的义务,始终把工作置于首位。
然而,长期劳累导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终于在2010年,医院诊断其罹患肺腺癌,确认是由积劳成疾所致。
化疗期间,他坚持在岗,屡次不顾自身安危,始终冲锋在一线,直至生命终点,展现了非凡的敬业精神。
最终,因承受不住沉重负担,他不幸离世,年仅39岁。
在中国,执行任务不幸牺牲的警察,国家会给予补偿。然而,再丰厚的补偿也无法替代生命,因为人在,一切希望与可能便都在。
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仍有暴力和杀戮存在,只是有人为我们承担。虽少见鲜血与牺牲,但我们不能忘,警察直面灾难,默默流血守护,用生命捍卫万家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