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宋代.黄庭坚

清明时节的河间乡村,处处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麦田里还有一道风景线,那就是坟地。有生就有死,家是世代生活的场所,而坟地是祖祖辈辈最终的归宿。人们不论走多远,家都是人们的根,祖辈的归宿之地则让后人们慎终追远、感恩感伤、怀思不已。又是一年清明将至,已经看到很多人在扫墓,麦田里的土坟日渐鲜艳。

河间方言中的清明节,不叫“清明”也不叫“寒食节”,而是叫“寒(han 轻声) 食”,在河间,清明节有“添坟”的习俗。所谓“添坟”,就是后人为先人清理坟墓上的杂草,添上新土,整理坟墓。河间方言中也流传着一句俗语:“有人没人,寒食看坟。”笔者家族的习俗是添坟不能见太阳,所以,要起大早,据族里长辈们讲述,他们以前添坟凌晨四点多就步行动身,太阳出来前就添完坟往回返了,现在交通工具方便了,路上的时间节省了,所以,人们也不用起那么早了,但传统习俗却一直沿袭。每年这天一大早,家族中的后辈都会来到自家的祖坟,为祖先和逝去亲人的坟茔添上一捧新土,整理和修饰一下坟前的杂草。

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这天确实很爱下雨,有时候人们看天气预报说清明这天会有雨,就会不约而同的,提前一天把坟添好。总之,添坟祭祖,在河间农村地区是各个家族传承多年的习俗,人们遵循这一习俗的意义,不仅是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敬仰,也是对家族兴旺、人丁兴旺、财运亨通的期盼。

清明,是一个有关“生命”的日子。当我们急匆匆地赶路时,别忘了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看,那些曾在人生旅途中陪伴过我们的人,这或许才是清明的真正含义,死亡从来就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文明祭祀倡议:随着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新风尚的倡导,文明祭扫也不容忽视,我们也应当摒弃一些不文明祭祀行为,杜绝野外火灾的发生,倡导献一束鲜花、植一棵树、清扫墓碑、撰写祭文等文明祭祀方式寄托哀思。

还有一些人,在这个时节我们必须想起和缅怀!!山河破碎,家国蒙难,是他们力挽狂澜,誓死捍卫家乡。清明又至,也致敬这些英烈忠魂们。愿:青山埋骨马革裹尸的你们,都能魂归故里,再佑家乡永享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