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另一面是卑怯

升维日记 2022-06-08 08:48:28

鲁迅的朋友徐旭生,有一次跟鲁迅探讨传统文化的问题。

徐旭生说: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问题,就是太中庸了。凡事都是和稀泥,不肯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鲁迅说:不对。你看到的中庸,只是个表面现象。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骨子里的问题,是卑怯。表面上的中庸,是他遇到比自己强的人,不肯正面冲突,怕显出自己弱,所以装出来中庸的样子。而面对比自己弱小的人,他才不中庸呢!他一定会是个暴君!所以鲁迅说: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枪炮。卑怯的心理不改,就算他有了枪炮,也只会欺负比自己弱的人。而跟他一样有枪炮的人,他只能卑微、只能投降。鲁迅不崇拜强者。他只呼唤勇气。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忽然想到·七》现在的强弱之分固然在有无枪炮,但尤其是在拿枪炮的人。假使这国民是卑怯的,即纵有枪炮,也只能杀戮无枪炮者,倘敌手也有,胜败便在不可知之数了。这时候才见真强弱。——《补白》先生的信上说: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我以为这两种态度的根柢,怕不可仅以惰性了之,其实乃是卑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满口“中庸”时,乃是势力已失,早非“中庸”不可的时候了。一到全败,则又有“命运”来做话柄,纵为奴隶,也处之泰然,但又无往而不合于圣道。这些现象,实在可以使中国人败亡,无论有没有外敌。要救正这些,也只好先行发露各样的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北京通信》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