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38岁的光绪离奇驾崩,100年后死因浮出水面

阡陌上文史 2024-11-15 16:24:34

Hi,我是阡陌,爱写书影评、人物、文史故事

1908年,38岁的光绪突然离奇驾崩,可是明明前一天有太监看到他好好的。

更诡异的是,不到24小时,呼风唤雨50年的慈禧也驾鹤西去,两位大清重量级人物相继离世,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

一时间疑云重重,有关光绪被谋杀的争论不绝于耳。直到100年后,他的死因终于浮出水面。

2008年,专家通过检测光绪遗骸头发的微量元素,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他并非自然死亡,而死于砒霜中毒。

经科学测算,光绪体内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60-200毫克)。

当年11月份,长达万字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那么究竟是谁下的毒?

嫌疑首先指向了他的养母慈禧。

1871年,醇亲王奕譞和福晋婉贞(慈禧亲妹妹)迎来了一个儿子,取名载湉。

夫妻俩怎么也没想到,4年后这个孩子竟成为了大清第十一任皇帝。

权倾朝野的慈禧,在唯一的亲儿子傀儡皇帝同治驾崩后,将4岁的小载湉过继为咸丰之子,继承大统,年号光绪。

当然,光绪只是另一个傀儡,慈禧的目的就是继续“垂帘听政”。

奕譞在得知儿子被立为皇帝时,并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他一边痛哭一边磕头,竟昏了过去,他深知慈禧的心狠手辣,知道等待儿子的将会是什么。

年幼的光绪从此远离至亲,在陌生的宫廷牢笼里,开启受制于人憋屈的一生。

但偏偏他是一个有主见有抱负的人,“母子”间不免冲突不断。

随着小皇帝渐渐长大,“还政于帝”的声音越来越多,可权力熏心的慈禧怎肯轻易放手?

她一拖再拖,原本应该14岁成婚宣示成年亲政的光绪,被拖到了18岁才成婚。

他也没选择权,被迫放弃心仪的女子,接受慈禧硬塞的“一后二妃”。

含胸驼背的皇后隆裕是慈禧的亲侄女,身兼“卧底”之职;

身材圆润臃肿的瑾妃独爱吃猪肘子,让他兴趣索然。

唯一安慰的是活泼有主见的珍妃,给他抑郁的生活带来一抹亮色。

可珍妃却被慈禧视为眼中钉,最终将她投井,年仅24岁的珍妃就此香消玉殒。

至于亲政,慈禧表面说要去颐和园颐养天年,背地里却处处控制皇帝,不肯交出权力。

1894年甲午战争,这场关乎国运的战争让两人矛盾再度加深。

光绪主战,慈禧先主战后主和。最后,甲午战争的惨败埋下了导致母子公然对决的导火索—戊戌变法。

光绪励精图治,排除百难开启维新运动,想给病入膏肓的帝国注入强心针,结果仅维持百日就失败,帝党“围园杀后”行动败露,母子俩人彻底翻了脸。

慈禧起了杀心,想用祖训用乱棍将光绪打死,后来被劝下,将光绪幽禁到瀛台。

她最怕一旦光绪亲政,将会“翻烧饼”彻底否认她之前的统治,所以试图另立新君,怎奈列强不给面子,并不承认新储君。

1908年慈禧病重,听说光绪得知后竟面露喜色,慈禧大怒,

“我不能先他而死!”

有人看到老佛爷曾赏给万岁爷酸奶。但酸奶是否就是夺命之物,谁也无法直接证明。

还有一点,光绪死后,慈禧新立的皇嗣是光绪亲兄弟载沣的儿子溥仪,如果她要害光绪,难道就不怕光绪的亲侄子日后会“翻烧饼”吗?

第二个怀疑对象是太监李莲英。这个说法来自慈禧身边的女官德龄。

她在《瀛台泣血案》中写道,光绪痛恨李莲英搬弄事非,而李莲英眼见太后这座靠山命不久矣,害怕光绪掌权后跟他自己算账,所以先下手为强。

李莲英虽一手遮天,毕竟是一个太监,真有这么大胆子弑君吗?谁在背后撑腰?

第三个怀疑对象是袁世凯,爆料者是末代皇帝溥仪。

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曾听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讲起,光绪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吃过一剂药后就坏了。后来才知正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药。

袁世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溥仪认为,正是由于袁世凯的背叛和泄密,“围园劫后”计划才会惨遭失败,光绪因此痛恨袁世凯,曾在日记里写过要清算他之类的话,袁世凯得知后便”先下手为强“。

对此,有史学家表达了争议,当时皇帝吃药,有严格的制度。太医院的御医和太监一起监视熬制,一定要御医先喝确认没问题后,皇帝才会喝药。

他们认为袁世凯从外面送药毒死光绪的可能性极小,认为他还没有在宫里“一手遮天”的本事。

那么,究竟谁才是真正的主凶?此事争议不断,但至今仍是一个悬案。史学家们仍在努力透过种种历史迷雾去寻找和接近答案。

我们却瞥见了光绪帝短暂而又憋屈的一生。

他生不逢时,不甘傀儡,也曾励精图治,却又力不从心。

最后在各方权力斗争中黯然谢幕,令人惋惜!

end

幸得文史相依伴,从此阡陌多豁达

愿同频的人,都能在这里相聚,感谢您的阅读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