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北部谅山省那片紧邻我国边境的土地上,同登,一座规模不大却在军事战略意义上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边境小镇静静坐落于此。这里山峦连绵起伏,相互交织,构筑成了红河三角洲以北一道坚不可摧的山地屏障。而贯穿同登小镇的 1 号公路与通往中国的铁路,如同两条灵动的动脉,使其成为中越两国之间往来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枢纽。往昔岁月里,这里曾见证了大量中国援越物资如洪流般穿梭而过,运往北越及南方战场。然而,时光流转,随着越南战略布局的急剧转变,自 1977 年之后,同登的角色从后方的物资集散地陡然切换至前沿的边境防御要冲,成为其向北防御的关键锁钥。
越军对同登、谅山地区的守备力量进行了精心且雄厚的部署。步兵第 3 师作为核心力量,辅以地方部队以及武装民军,总计有 4 个步兵团、2 个炮兵团、2 个独立营和 4 个边防屯,兵力约达 12000 余人。当战争的硝烟悄然升起,他们更是火速增调步兵 327 师、337 师、独立 197 团部分兵力驰援,新增 5 个步兵团、1 个炮兵团、1 个独立营,约 1 万人左右。一时间,同登、谅山地区汇集了多达约 22000 余名越军,成为对越自卫还击东西两条战线上敌军兵力最为密集的区域。而驻守在边境要塞同登的,正是有着 “英雄团”“飞虎团” 赫赫威名的第 3 师步兵 12 团,其战斗力十分强悍。
1978 年底,奉中央军委和广州军区的命令,第55 军 163 师师长边贵祥与政委吴恩庆率领着 163 师 13400 余名英勇的官兵,如钢铁洪流般摩托化开进至广西凭祥、宁明地域迅速集结,严阵以待。
1979 年 2 月 12 日,在宁明 55 军指挥所内,163 师师长边贵祥与政委吴恩庆受领了攻击同登之敌的艰巨作战任务。返回师部后,一场紧张而又严谨的师作战会议旋即召开。经过深入研究、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一套堪称精妙绝伦的作战方案:采取 “一点两面” 的打法,全师成一个梯队,将主要兵力集中于左翼,同时以一部兵力于右翼巧妙策应,从同登东西两侧同时发起攻击。力求以最快的速度突破,迅速攻占探垄、那派、班列、探某等越军阵地,对同登之敌形成密不透风的合围之势,斩断其退路,阻遏敌军增援,在友邻部队的紧密协同之下,将同登之敌分割歼灭,让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在具体的战斗部署环节,各个部队各司其职,协同作战。488 团担任左翼外层迂回任务,向着探垄、那派地区迅猛穿插,与从右翼外层迂回的友邻 165 师 493 团遥相呼应,共同编织起一张围歼同登越军的大网;487 团(欠 3 营)加强 1 个坦克连担任左翼内层迂回,向着玻保、班列地区强力穿插,与 488 团携手协同作战,对同登越军实施致命的分割打击;489 团加强 2 个坦克连担任右翼内层迂回,向着探某地区奋勇穿插,与 487 团紧密配合,相互策应;而 487 团 3 营和师教导队担任预备队。为了确保指挥的高效与统一,边贵祥、吴恩庆与副师长仲继先及正副两位参谋长组成师基本指挥所。同时,将几位副师长和副政委分别派往各团加强一线指挥力量。
战斗的号角终于吹响,刹那间,硝烟弥漫,战火纷飞。越军凭借着长期构筑的坚固阵地以及自身不容小觑的强大实力,负隅顽抗,拼死挣扎。然而,163 师在边贵祥与吴恩庆的卓越指挥下,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钢铁洪流,猛打猛攻,势不可挡。487团在我军强大的炮火掩护以及坦克的强力支援下,仅仅三天便如摧枯拉朽般成功攻克同登,将越军的 “英雄团” 彻底砸碎,歼敌 2000 余人。
此役之中,163 师的穿插部队同样发挥了中流砥柱般的关键作用。副师长李万余身先士卒,亲自带领尖刀营如一把利刃般执行穿插任务,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在敌军的重重防线里撕开一道口子,歼敌 700 余人,其英勇无畏的表现令人钦佩不已,荣立一等功,成为了全体官兵敬仰的楷模。
位于平顶山上的 “法国炮台”与火车站相连接
而在攻克同登的战斗中,平顶山上的 “法国炮台”无疑是最为棘手的一块硬骨头。这座炮台是法国殖民者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耗费三年心血精心打造而成。
从外观望去,其外部可见部分长约 130 米,宽约 60 米。其内部为上中下三层的钢筋混凝土堡垒,外墙厚度达 2、3 米,普通火炮的攻击在它面前只能留下微不足道的白点,徒叹奈何。地上部分约 5 米高,修筑的 4 个碉楼傲然挺立,碉楼的顶盖厚实无比,四周密密麻麻的射击孔,可全方位无死角地进行火力覆盖。一条长达 300 余米的通道连接着 4 个碉楼并延伸至地下。
地下部分深约 20 余米,东西方向扩展约 120 米,南北方向扩展约 70 米,如此巨大的内部空间,仿若一座地下迷宫,可容纳上千人。数十个房间相互连通,功能齐全,既能屯兵驻守,又能储存大量的粮食、弹药,还可用于会议、用餐、娱乐等活动,储备的弹药和物资极为丰富,足以支撑数月之久而无需外援。
炮台的外围,堑壕、交通壕和地下通道纵横交错,一头连接着炮台这座钢铁巨兽,一头连接着同登镇内的火车站以及外围的几个工事群,在越军精心构筑的防御计划里,它与火车站、探某阵地相互依存,鼎足而立,共同构成了同登要塞坚如磐石的核心工事。也正因如此,越军才会狂妄至极地宣称:“敌军就是来一个师,一年也攻不下法国炮台!”
位于平顶山上的 “法国炮台”原址
从 1979 年 2 月 19 日 17 时 50 分至 21 日 17 时 25 分,163 师 489 团 3 营 7 连的勇士们连续对炮台发起三次勇猛的攻击,最终成功攻占炮台表面阵地,牢牢地控制了 4 个出入口。但里面的越军仍妄图负隅顽抗,拒不投降。
面对此等顽固之敌,163 师果断派出工兵分队,一场惊心动魄的爆破行动就此展开。在 22 日和 23 日这两天里,工兵们使用了 12 吨炸药和 2 吨汽油,在曾参与炮台修筑的凭祥电厂一位民兵指点下,找到了最为关键的天窗。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4 个出入口全部被炸塌,这座曾经被越军视为坚不可摧的堡垒瞬间成为了他们的葬身之地。据从里面跑出来被俘的敌第 3 师 12 团一位中尉干事供称,里面有 800 至 1000 人被窒息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