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的北京王府井大街,黄土路、路边全是平房,显得很荒凉

醉薇聊历史 2024-04-23 21:50:48

1909年初,法国摄影师阿尔弗雷德·杜特尔特(Alfred Dutertre)跟随本国的银行家兼旅行家阿尔贝· 肯恩(Albert Kahn)来到中国,在北京逗留了近半个月时间,期间他用相机拍摄了大量照片,记录下了清末时期北京的真实状况。

下面选取的是杜特尔特1月27日前后在王府井拍摄的一组照片,与今日的繁华的“金街”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王府井

1909年1月,王府井大街南口,运送货物的骆驼队伍响着驼铃走在王府井大街与东长安街的交会处,背景的大楼为京汉铁路总局。

骆驼队

那时候,运货的骆驼商队随处都可能看到。这种运输方式从元大都初建时便已经开始了,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图中,一支骆驼队伍正沿着王府井大街向北走,京汉铁路总局楼后面的烟囱冒着滚滚黑烟。

街道

路边堆着残雪,一架拉着柴草的马车停在路边。辽、金时代,王府井还是一个不出名的村落,元代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后,这个小村落才开始热闹起来,并且有了“丁字街”的称呼。

车辆

行驶在王府井街上的车辆,有大木轮的人力车,也有四个车轮的西式马车。清末时期的王府井大街还是黄土路,路面很平整,路边是一道细长的阳沟,方便下雨时积水的排放。

电线杆

1888年,北京开始出现电厂,当时慈禧太后是第一批使用电灯的人。1905年,北京最早的民办电厂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街头的电线杆才逐渐多了起来。此时的王府井大街,路边也已经竖立起了高大的电线杆,并且安装有路灯。

人力车

路边拉着人力车的车夫,是一些年轻的小伙子,发现镜头随着自己,脸上露出笑容。这时候的王府井,有些路段路边的建筑还很稀疏,且都是低矮的平房。

人家

道路边的一户人家,两名男子站在门前说笑。房屋虽小但很漂亮,木格窗户非常规整。房屋一角是一个小神龛和一口水井,能够看到当时已经开始使用滑轮从井中取水了。

商铺

一家专门卖苇席的铺面,成卷的苇席竖立在门前。当年苇席的用途很广泛,不但可以铺在床上,还可以搭建席棚或者盖房子的时候用来铺设屋顶。

人流

靠近王府井大街北端比较热闹的路段,街边的商铺一家挨着一家,路上的行人也是非常多。在路边,立着一座木头的小警亭。

警察

站在马路中间的警察,穿长棉大衣,脚蹬马靴,手里握着长枪,腰间系着子弹盒,已经完全是西式的装扮,看上去颇为威风。

街角

在王府井一处街角所看到的景象“”拎着鸟笼子的老爷子,拿着包裹的男孩,旁边墙上贴着协和医院招生广告。头顶挂着幌子上写有“布棚”的字样。

商店

一家带有玻璃门窗的商铺,店头上装饰着圆形的图案,透过窗户,能看到屋子里有一个很大的青花瓷花瓶。不知道到底是经营什么的。从门前经过的男子正扭头向里张望。

行人

行走街头的一名中年男子,眼睛不大,紧盯着拿着相机的杜特尔特,颇有王爷气势。身后是一家熟肉铺子,店铺旁边贴着“本铺专做焖鸭、对子桶鸡、腊肉香肠”等宣传语。

小摊贩

杜特尔特将镜头对准了街边的小吃摊,四周聚集着一些看热闹的人。一名车夫坐在踏板上,正在专注地吃饭,丝毫不受影响。身后是一些民居住宅,有着很漂亮的门楼。

修鞋匠

坐在店铺门旁的修鞋匠,正在用牙齿咬断线绳。那时候,店铺主人对这些贫苦的手工匠人都是很宽容,会默许他们在自己店铺旁边寻一块谋生之地。而匠人们也很有眼力劲儿,每天都会早早的来到,将店铺门前打扫得干干净净。

汲水者

明成祖时,在丁字街上建造了十个王府,于是被被称为“王府街”。1905年,北京重新拟定地名,因街的南端有一甜水井,便与“王府街”合并称为“王府井”。

街口

王府井大街与东安门大街的交会处。当年这一段街道仍然被称为丁字街“”,可以看到道边的路牌。一匹马和几名逛街的人都在盯着摄影师看。

0 阅读:2

醉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