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公司创始人受关注!他们都有共同点

永寿反做空 2025-03-04 08:56:36

文/纸不语

刚进入2025年,智驾领域的纵目科技就传出陷入经营危机的消息。2025年1月24日,CEO唐锐建议员工离职自行缴纳社保。1月26日,公司正式宣布停摆,2月8日断电封楼。

其实,纵目科技的困境早在2024年就已初现端倪。当年11月,纵目科技发薪日被延期,11月25日公司又通知无法发放全薪,仅按封顶1万元发放税后月薪,还取消了绩效奖金和13薪。之后情况持续恶化。

此前,纵目科技曾是资本宠儿,完成10轮融资,收获众多知名投资机构押注,2024年还入选“全球独角兽榜单”,该公司2017年挂牌新三板后摘牌,2022年转战科创板又撤回申请,2024年冲击港股也未果。如今该公司管理层集体离职,员工欠薪问题未解决,股票和股权激励资金也疑被挪用。

纵目科技内部。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公司创始人受关注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和天眼查信息显示,纵目科技于2013年成立,曾三次冲击IPO。公司创始人唐锐本科和研究生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他预判计算机视觉相关的ADAS将成为风口,于是在2012年创立纵目科技,成功抓住了环视ADAS和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机遇。

纵目科技创始人唐锐。图源:南都周刊

然而,几年后唐锐发现自动驾驶商业模式存在问题,于是调整业务模式,并尝试通过上市融资为公司补充现金流。但春节期间其公司问题频发,使其遭到质疑。

纵目科技陷入危机后,面对“跑路”传闻,唐锐回应称,“我确实在和联席CEO商议之后在春节之前离开国内,并且暂未回国,主要是为了在海外寻求蚕丛机器人的落地机会和资金支持,推动公司走出困境。”

此前在2021年12月28日长安汽车与纵目科技的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唐锐曾表示“希望为中国智能汽车的发展贡献力量”。

然而,随着纵目科技陷入危机,员工求助无望,让这类公司存在的法律合规、控制权的稳定性等潜在风险尤其受人关注。

瑞博生物和长风药业也受关注

北京某创投机构在半导体、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交通和医疗健康六大核心产业中,做了多次投资,目前在投企业多达129家。这些被投企业中,瑞博生物和长风药业近年来也一塌糊涂。

瑞博生物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专注于小核酸药物研发的创新型药企。由于尚无产品获批上市,公司近年来未产生营业收入,且处于持续亏损状态。2017年至2020年1-9月,公司累计亏损约4.97亿元,且亏损呈扩大趋势。除瑞博香港外,其5家控股子公司在2019-2020年1-9月期间均连续亏损,累计亏损上千万元。

图源:中国网财经

尽管业绩亏损,瑞博生物仍对核心员工进行股权激励,相关费用分摊至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进一步加剧了其亏损。2020年5月,公司授予员工股权激励,确认总费用1.56亿元,其中2020年1-9月影响金额为6978.65万元。

该事项引发上交所关注,要求其对设立5个员工持股平台的原因,股份支付费用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中分摊的依据等多个问题予以说明。

据中国网财经报道,瑞博生物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主要依赖股权融资和银行借款维持运营。2017-2020年1-9月,公司通过股权融资和股权转让等方式筹集资金,估值一度达到36亿元。

另据“投资者网”梳理,2017年4月至2020年11月,瑞博生物共发生超过10次的股权变动,包括5次股权转让和7次增资。2020年8月,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前后,公司新增37名股东,但尚无控股股东。其中实际控制人LIANG ZICAI(梁子才)、ZHANG HONGYAN(张鸿雁)及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公司发行前32.96%的表决权。如果成功发行上市,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的表决权比例将进一步被稀释。

瑞博生物坦言,股权分散可能导致实际控制人控制地位不稳定,进而影响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

长风药业更是存在多起负面事件。作为一家专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生物医药公司,其IPO之路充满坎坷。

2021年底,长风药业首次冲击科创板未果,2023年6月再次尝试,却在多轮问询后于2024年6月撤单。撤单原因虽未公开,但从上交所的问询函可知,公司在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方面未能满足科创板的高标准。

长风药业的核心产品“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CF017)”是其营收的主要来源。自2021年获批后,迅速纳入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计划,推动业绩增长。然而,集采政策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都对长风药业的盈利能力构成挑战。2023年虽扭亏为盈,但净利润仅为3172.6万元,远低于营收规模。

销售费用方面,长风药业近年来急剧攀升。2020年至2022年分别达2651.76万元、5181.52万元和1.36亿元,2024年上半年更是高达1.18亿元。其中,市场推广费尤其是“市场信息分析与收集”和“医院拜访”费用增长显著,这引发市场对其“带金销售”的疑虑。

此外,实控人梁文青和李励通过多个平台控制公司27.2536%的股权,持股比例低于30%,长风药业的控制权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创投应多给本土创业者机会

上述三家公司创始人都有共同的特点。

过去十多年以来,到硅谷挖人似乎成了中国创投机构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条捷径,北京某创投机构负责人就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其投资的标的创始人最好来自美国顶尖的跨国公司,尤其是那些在美国跨国公司里做到高层管理岗位的技术人员,如果他们在国内创业,他们会优先给予支持。

当有人问这位创投机构负责人,为何不投国内土生土长的创业精英呢?这位负责人表示,在跨国公司干过高层管理的技术人才才知道什么叫前沿技术,投资之后也更容易成功,对创投机构来说也更容易实现投资价值。

从投资成功率的角度看北京那家创投机构,投资硅谷回来的高管,能够快速收获技术和人脉,还能迅速实现投资回报,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生意。但实际上,国内也同样有很多很有抱负的年轻人,他们抵押房产借款,向亲人朋友融资创业,最后不少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随着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在全球爆火,全网纷纷开始讨论Deepseek的核心团队成员。据南方日报报道,DeepSeek的180多名核心成员大多来自中国顶尖高校,部分人才在中国接受本科教育并出国深造后,又选择回到了国内的AI行业。

因此,作为创投机构来说,选择投资标的当然都会有自己的标准,但实际上最需要破除的是一些跨国公司迷信,应当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来自各行各业的创业者,只要项目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具有商业价值,符合投资要求,就应当是好项目。

同时,对创投机构来说,由于介入项目的时间相对较早,可以在除了财务投资之外多给创业者提供帮助,比如创投机构本身所投资的生态链,或者其他友好机构的商业机会等等,帮助创业者迅速成长和合规发展,才能保证自己的投资稳定收回并获取投资收益,如果仅仅是投资之后不管不顾,也许下一个暴雷的,就是自己投资的公司。

另外,由于创投行业在国内起步较晚,许多人并不了解创投机构对项目的要求,因此作为创业者,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不同创投机构要求的标准,作为创投机构,也应当多做教育和普及工作,让更多的创业者提交符合要求的项目,共同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0 阅读:2

永寿反做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