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黄仁勋公开感谢Deepseek?其让英伟达财报可能再创新高

永寿反做空 2025-03-05 08:59:02

文/刘工昌

2月27日凌晨,英伟达发布了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93.3亿美元,超出了分析师预期的380.5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为0.89美元,同样高于分析师预期的0.84美元。

在2025财年,英伟达总共实现1304.97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114%;净利润达到728.80亿美元,同比增长145%。英伟达预计2025第一季度收入将达到430亿美元,远高于分析师预测的417.8亿美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但2025第一季度,一家名曰deepseek的中国公司正式亮相,令英伟达市值暴跌5000多亿,其背后是对英伟达市场普遍的不看好,一些媒体认为deepseek的出现,将昂贵的英伟达芯片打入下水道。但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却公开表达了对deepseek的感谢。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先来捋一捋英伟达的发展史。

英伟达创立初期命运多舛

1963年黄仁勋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南市,五岁时其家人离开家乡去了泰国,9岁时便与哥哥一同作为无人陪伴的未成年人去了美国,因为没钱,进了肯塔基州的“问题青年”寄宿学校读书。

在那段日子里,黄仁勋每天上学都要穿越一座摇摇晃晃、木板缺失的吊桥,同时应对用力摇桥的当地男孩,防止自己摔死。“那时,我们没有辅导员可以倾诉。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变得坚强,并勇往直前。”黄仁勋说。①

可是面对这样的学校遭遇这样的生活,他没有怀恨,相反多年后,功成名就的他还向这所令他饱受屈辱的学校捐了一座大楼。

后来父母终于移民过来,他也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一家连锁餐厅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从洗碗工一路做到服务员,日后谈起这些经历时,他不仅不遮掩,反而感到无比自豪。他称正是这段经历帮助他培养出了“成为首席执行官所需的职业道德”——洗盘子也要做到最棒,扫厕所也不怕多。

必须承认的是,在丹尼餐厅工作的那段时光深刻地塑造了他应对工作和压力的方式。后在俄勒冈州立大学(OSU)攻读大学课程,并在那里获得了电气工程学士学位。毕业后曾在LSI Logic和超威半导体(AMD)担任多个职位。

1993年由黄仁勋、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和柯蒂斯·普里姆(Curtis Priem)用4万美元共同创立英伟达。得到业内最具影响力的风险投资家之一唐·瓦伦丁(Don Valentine)的投资。

1995年,英伟达推出第一款产品NV1。这是一款个人计算机多媒体显卡。它在图形显示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但最大的问题是它采用的技术与微软推出的 Windows 95 操作系统搭载的 DirectX 1.0 API 不兼容,导致其基本上销不出去。

就在这时,一家名为世嘉的游戏公司看中了英伟达在图形处理技术方面的潜力,决定委托英伟达开发一款用于世嘉土星游戏机的芯片 ——NV2,并向英伟达支付了 700 万美元的订金。然而,在开发 NV2 的过程中,英伟达与世嘉之间产生了分歧。世嘉希望英伟达采用多边形立体技术,而黄仁勋则坚持使用自己的绘图技术。由于双方无法达成共识,最终合作关系破裂,NV2 的开发也宣告失败。②

世嘉一撤资,英伟达现金流瞬间告急,只能裁掉60%的员工。整个公司都笼罩在一种绝望的氛围中。

不过虽然世嘉为英伟达关上了一扇门,却为其留下了一扇窗户。也是多亏了黄仁勋在最初合同中添加的一个条款,如果英伟达能够生产出可用的芯片原型,并能安装在与早期主机尺寸相仿的独立主板上,世嘉将支付 100 万美元。因此,即便英伟达拿不到下一代主机的芯片订单,还是通过开发出 NV2 原型拿到了 100 万美元,挺了过来。

图源:第一财经

黄仁勋将其中大部分资金用于 NV3 的研发,再赌了一把。那么缺钱,黄仁勋还是以牺牲三个月公司资金链的代价购买了一台芯片仿真器用来测试数字芯片原型,而不必等真的制造出来一颗再去测试,因为留给 NV3 的时间实在不多了。

1996 年,英伟达推出了 NV3,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生的芯片RIVA 128。它完全支持微软的 DirectX 3D API 标准,具备出色的 2D 和 3D 图形处理能力,并且价格相对实惠。RIVA128 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尤其是受到了众多 OEM 工厂和游戏玩家的热烈拥抱。

谁也没想到,死里逃生的黄仁勋最怀念的恰恰是当时那种濒临绝望的感觉,他认为这种绝望情绪以及它随后给英伟达的每一位员工带来的专注感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试图抓住这种感觉。在RIVA 128发布后,他每次做展示时都会以如今已成为英伟达非正式座右铭的这句话开场:“我们公司距倒闭只剩30天。”③

之所以如此怀念,是因为他坚信,韧性是成功的关键,公司文化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形成的。只有这个时候形成的公司文化才真正具备日后无坚不摧的能力。

第一款真正的GPU

GPU出现之前,在标准计算机体系结构中,大部分工作由被称为中央处理器(CPU)的微型芯片完成。

英伟达创立团队认为,中央处理器(CPU)就像一个通才,但它不可能解决所有计算问题的方案,要想更快更好的解决那些复杂且独特的问题,还要在通才旁边安排一位专才,就是图形处理器(GPU)。中央处理器(CPU)扮演着多面手的角色,而图形处理器(GPU)则能解决中央处理器(CPU)无法高效处理的更复杂问题。

1999 年,英伟达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 ——GeForce 256。这款芯片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 GPU(图形处理器),它的出现大大减轻了 CPU 的负担,使得计算机的图形处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首先使得游戏画面变得更加逼真、流畅,为玩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而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计算机图形处理的格局,标志着英伟达正式引领了 GPU 时代的到来,成为了图形处理领域的领导者。

GeForce产品也顺势成了英伟达的旗舰产品,在人工智能热潮兴起之前,该公司最为人所知的就是面向电子游戏爱好者的图形处理器(GPU)。

尽管在图形处理领域成了旗舰,但黄仁勋还不满足,他再次展示了令同辈难以企及的直觉,他认为神经网络将彻底改变社会,于是决定再次押注,向人工智能发展。

他发出一封邮件,“一切都将转向深度学习,我们不再是一家图形公司。从下周一早上开始,我们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④

2007年英伟达创建并推出的一个并行计算平台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也就是统一计算设备架构(CUDA)。它标志着其经营理念由图形处理器(GPU)向通用计算(GPGPU)的转变。

统一计算设备架构(CUDA)通过提供一个扩展标准编程语言的抽象层简化了图形处理器(GPU)编程。让开发者能够将英伟达的图形处理器(GPU)用于广泛的计算任务,包括科学研究、工程、金融建模,以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领域。这一创新为后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统一计算设备架构(CUDA)当初发布时反响平平,因为人工智能的时代还没到来,世纪初的AI,还完全是一个冷门的学科。

硅谷流行播客《Acquired》的主持人Ben Gilbert表示,英伟达花了数十亿美元瞄准学术和科学计算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而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大市场。这也导致到2008年底,英伟达的股价下跌了70%。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神经网络突然开始取得重大进展。借助经统一计算设备架构(CUDA)改造后的英伟达图形处理器(GPU)立刻被派上大用场,因为这些神经网络的训练速度可比传统中央处理器(CPU)快上100倍。

看到了这个机会,黄仁勋和他的工程师们迅速行动起来,再次全力以赴上CUDA。几乎一夜之间,英伟达从一家图形业务公司转型为专注于人工智能应用硬件的公司。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期,英伟达已经彻底转型,由一家图形公司摇身一变成了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2016年,黄仁勋亲自向OpenAI交付了首台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而后随着ChatGPT的诞生,人们对英伟达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英伟达本身通过数十年的芯片设计创新、专业软件以及一些战略收购,该公司得以构建起一个良性循环。

英伟达的加速计算良性循环

今天CUDA已经成为AI开发的事实标准,几乎所有的深度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都支持CUDA。具有极强的软件生态的粘性:CUDA不仅是一个编程模型,还包括cuDNN、TensorRT等优化库,这些工具极大地简化了AI模型的开发和部署。开发者一旦进入CUDA生态系统,就很难转向其他平台。

在此基础上,英伟达趁热打铁,推出全栈解决方案——DGX系统:它集成了硬件、软件和优化工具,为企业提供“开箱即用”的AI解决方案。DGX系统在科研机构和企业中广受欢迎。其增长最为显著的业务领域之一是数据中心板块,短短几年间,该板块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大约45%飙升至惊人的87%。

AI计算的领导者

英伟达能够执AI之牛耳,主要依靠其在硬件性能、软件生态、全栈解决方案、早期布局、行业合作、品牌影响力以及对新兴技术的快速响应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英伟达在AI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全球AI计算的领导者。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英伟达精心打造了一个科技界的“围墙花园”,类似于苹果公司(AAPL.US)所创造的生态系统。这种封闭体系的设计解释了为何英伟达能够在众多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依然保持其在AI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未来几年内不太可能丧失其市场份额的原因

理解英伟达的“围墙花园”的关键在于其名为CUDA的软件平台。自2007年推出以来,CUDA解决了一个其他公司未能解决的问题:如何在英伟达专为3D图形和视频游戏等劳动密集型应用设计的专用芯片上运行非图形软件,例如加密算法和加密货币挖掘。

CUDA不仅支持这些图形处理单元(GPU)上的多样化计算任务,还使得AI软件得以在英伟达芯片上运行,近年来AI软件的爆炸式增长更是将英伟达推向了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的宝座。

更为关键的是,CUDA仍在不断发展之中。年复一年,英伟达通过发布专门的代码库来满足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这些代码库使得大量任务在英伟达 GPU上的执行速度远远超过传统通用处理器,如英特尔和AMD的产品。

公司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最近强调,英伟达专注于结合硬件和软件的“全栈计算”,即从芯片到AI软件的全面制造。

每当有竞争对手宣布推出与英伟达竞争的AI芯片时,他们实际上是在与一个已经使用了超过15年、编写了大量代码的系统竞争。这些软件很难移植到竞争对手的系统中,这正是英伟达编码能力的真正优势所在。

花旗研究的马利克预计,未来两到三年,英伟达在人工智能相关芯片组市场的份额将保持在90%左右。这表明,尽管面临竞争,英伟达的领先地位仍然稳固。⑥

2023 年 9 月 7 日,黄仁勋被评为全球 AI 领袖。2024 年 2 月 7 日,黄仁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此外,他还获得了芯片领域的最高荣誉 IEEE Robert N. Noyce 奖等诸多奖项。

这些荣誉如同璀璨的明珠,真实的记录了一个怀揣梦想的外来移民,少年即告别父母,单身闯荡美国科技圈,并成长为全球科技行业的领军人物的非凡历程。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年轻人家世极其简单,简单到贫穷的地步;他的成长阅历极其平凡,平凡到与我们生活中底层孩子经历几乎没什么两样。但毫无背景的他恁是凭自己的智慧还有意志站上了人类智慧的顶峰,有趣的是,他是这样看自己的:

“我认为我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我的期望值非常低。”1992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如今身家近800亿美元的黄仁勋说,“期望值非常高的人,复原力非常低。不幸的是,韧性对于成功至关重要。”⑦

不管后人如何评价,我们都有理由说,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尤其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卡口上,一个名叫黄仁勋的华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eepSeek助推英伟达芯片需求

为什么要特别提一下还远没完全到期的2025第一季度呢?因为就在这个季度的1月底,中国出了一家名曰DeepSeek的公司,其一正式亮相,令英伟达市值暴跌5000多亿,其背后是对英伟达市场普遍的不看好,一些媒体认为DeepSeek的出现,将昂贵的英伟达芯片打入下水道。但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却公开表达了对DeepSeek的感谢。

为何黄仁勋要感谢DeepSeek呢?简单的说,是DeepSeek降低了AI大模型的门槛,同时也助推了全球对英伟达高性能AI芯片的需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DeepSeek降低大模型门槛,使得众多企业涌入。

DeepSeek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了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成本,使得更多企业和研究机构能够进入大模型领域。这种“平民化”效应实际上扩大了整个市场的规模,导致对高算力芯片的需求总量增加,而不是减少。英伟达作为高性能计算芯片的领导者,自然成为这一需求增长的主要受益者。

其次,大模型本身竞争加剧,算力需求不降反升。

DeepSeek的出现虽然优化了算力使用效率,但也加剧了大模型领域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企业需要训练更大、更复杂的模型,或者部署更多的应用场景。这些都需要更高的算力支持,而英伟达的GPU(如A100、H100等)仍然是目前最成熟、最可靠的高性能计算解决方案。

再次,DeepSeek的优化并未完全替代高算力需求。

DeepSeek的优化主要集中在算法效率、模型压缩或分布式计算等方面,但这些优化并不能完全替代对高算力硬件的需求。尤其是在训练超大模型或处理复杂任务时,高算力芯片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因此,DeepSeek的优化反而可能促使企业更高效地利用英伟达的硬件,而不是减少对其依赖。

第四,英伟达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性。

英伟达不仅在硬件上具有领先优势,还构建了完整的软件生态系统(如CUDA、cuDNN等),这些工具和框架已经成为AI开发的事实标准。即使DeepSeek提供了更高效的算力解决方案,企业和开发者仍然需要依赖英伟达的生态系统来实现高效的开发和部署。这种生态系统的粘性使得英伟达的需求持续增长。

第五,AI应用场景的快速扩展。

DeepSeek的出现加速了AI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例如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等领域。这些应用场景的扩展需要大量的算力支持,而英伟达的芯片在这些领域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因此,AI应用的普及进一步推高了英伟达芯片的需求。

第六,供应链和市场具有强大惯性。

即使DeepSeek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企业和研究机构在短期内也难以完全转向其他硬件平台。英伟达的高算力芯片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且其供应链和技术支持体系非常成熟。这种市场惯性使得英伟达的需求在短期内不会受到显著影响,反而可能因为市场扩大而增长。

第七,英伟达在持续创新。

英伟达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持续推出更高性能的芯片(如H100)和更高效的解决方案(如DGX系统)。这些创新使得英伟达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算力需求,并巩固其市场地位。即使DeepSeek提供了优化方案,英伟达仍然通过技术创新保持了其不可替代性。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DeepSeek的出现虽然可能引发了对高算力需求减少的预期,但实际上却通过降低门槛、扩大市场、加剧竞争和加速应用落地,进一步推高了英伟达高算力芯片的需求。英伟达凭借其硬件性能、软件生态和市场地位,成功抓住了这一波需求增长的机会。这种“逆势增长”反映了AI领域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英伟达财报可能还要创新高

2025年2月27日凌晨,英伟达发布了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93.3亿美元,超出了分析师预期的380.5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为0.89美元,同样高于分析师预期的0.84美元。

在2025财年,英伟达总共实现1304.97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114%;净利润达到728.80亿美元,同比增长145%。英伟达的收入持续攀升,主要得益于其数据中心图形处理单元(GPU)的需求激增,占据了AI加速器市场的绝大部分。英伟达下一个目标则是推出其下一代AI处理器——Blackwell。英伟达在报告中称,2024年第四季度其Blackwell销售额达到110亿美元。

针对上述数据,英伟达首席财务官Colette Kress表示,公司预计将在第一季度迎来Blackwell(其下一代AI芯片)的显著销售增长,并指出Blackwell的销售将在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的推动下,成为公司历史上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黄仁勋也表示,Blackwell的需求“非常强劲”,并称这是公司历史上最快的产品销售增长。⑧

此外,英伟达预计2025第一季度收入将达到430亿美元,远高于分析师预测的417.8亿美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仅其数据中心部门目前的收入就超过了其竞争对手英特尔和AMD的收入总和。

这里面我们特别点一下,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尽管还没出来,但从目前的表现看,分析师们的预测与最终的实际表现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为什么要特别提一下还远没完全到期的2025第一季度呢?因为就在这个季度的1月底,中国出了一家名曰DeepSeek的公司,其一正式亮相,令英伟达市值暴跌5000多亿,其背后是对英伟达市场普遍的不看好,一些媒体认为DeepSeek的出现,将昂贵的英伟达芯片打入下水道。

实际上在财报发布之前,国外的分析师也曾对英伟达最大业务数据中心客户服务的近期增长表示担忧。主要是三个问题:一是英伟达必须执行美政府向芯片需求最热的中国市场的供应限制;二是其产品向Blackwell的转变是否会被市场接受。三是DeepSeek1月份发布了一个强大的人工智能模型,创建该模型所需的投入成本要比先前人们想象的少得多。

尤其是第三个消息,导致人工智能相关股票普遍遭到抛售,英伟达在一天的交易中就蒸发了5890亿美元的市值,创下了市场记录。但随着微软谷歌特斯拉等英伟达的主要客户维持了他们的资本支出计划,这显示人们对英伟达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

Third Bridge分析师Lucas Keh表示:“尽管DeepSeek取得了突破,但英伟达在超大规模(hyperscaler)方面的势头似乎仍在继续。”

eMarketer分析师Jacob Bourne表示:“尽管市场对DeepSeek的高效模型和早期Blackwell部署面临的挑战感到不安,但英伟达的业绩再次证明,它将继续引领人工智能领域。竞争对手正在取得进展,但前沿模型需要英伟达提供的先进计算资源。”⑨

DeepSeek的出现确实引发了一种预期,即其优化大模型算力需求的解决方案可能会降低对英伟达高算力芯片的依赖。可谁也没想到,英伟达芯片还是那样畅销,而且比以往更畅销。

[引用]

①(遭校园霸凌,洗盘子扫厕所!英伟达CEO黄仁勋是这样熬出头的 红星新闻2024-03-20)

②(从平凡到传奇:英伟达CEO黄仁勋的逆袭之路 老王关剧 发布于 2025-01-20 )

③(英伟达GPU一战成神!黄仁勋押注人工智能,建起万亿美元显卡帝国 新智元2023-11-28 )

④(数说 “AI军火商”英伟达是如何炼成的?澎湃新闻2024-03-19)

⑤(深度长文:黄仁勋与英伟达的故事,从洗碗工到万亿美元市值公司 名人名言2024-12-10 )

⑥(英伟达AI霸主地位屹立不倒 为何无巨头能撼动其王者宝座?金融界2024-08-12)

⑦(黄仁勋最新2万字对话全文:未来10年算力将再提高100万倍 钛媒体2024年03月10日 作者 林志佳)

⑧(英伟达最新财报超出市场预期,下一代AI处理器需求“非常强劲”新浪财经2025-02-27 来源:环球网)

⑨(英伟达财报扛住“算力质疑” AI支出热潮犹存 金融界2025-02-27)

0 阅读:0

永寿反做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