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版图变迁:南美小强一失足成千古恨,扳回一局又如何?

由版图说历史 2024-12-21 09:36:41

左图右史,唯爱做图。兄弟们如果感觉好的话,点个赞或评个论支持一下。

巴拉圭的原住民是印第安瓜拉尼人,“巴拉圭”在瓜拉尼语中的意思是“被装点的五光十色的河”或“加冕之河”。

1530年之后,西班牙殖民者(卡斯蒂利亚人)多次派探险家前往巴拉圭,为建立殖民统治做准备。

1537年,西班牙殖民者也在巴拉圭建立了殖民据点亚松森。

1541年,新任巴拉圭总督伊拉拉就任之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西班牙人被迁往亚松森,亚松森扩建为城市。亚松森由此成为巴拉圭省督的驻地以及后来巴拉圭的首都。

西班殖民者之所以能站住脚,瓜拉尼人一片散沙是很重要的原因。各部落都想借西班人之手吞并其他部落,殊不知这正中西班人下怀,各个击破。

但瓜拉尼人对于西班牙人的殖民活动还是爆发了不满,动乱不止。于是,为了减少征服的阻力,从1556年开始,西班牙人引入了“福音之剑”这种和平方式,通过派传教士建立教区来归化原住民瓜拉尼人。到了17世纪末,瓜拉尼人完全皈依了天主教。

在行政划分上,巴拉圭先是属于西属拉丁美洲秘鲁总督区的一个省,1776年以后又成为拉普拉塔总督区的下辖省份。

说起来,巴拉圭的独立是一件比较搞笑的事情。

19世纪初,拿破仑入侵西班牙,西班牙王室倒台,西属拉美掀起独立运动。1810年,拉普拉塔总督区首府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了反对西班牙的“五月革命”。

巴拉圭省地处内陆,消息比较滞后。为了将革命之火传播开来,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以下简称布省)决定去“解放”巴拉圭。说是“解放”,实际上要求巴拉圭服从布省统治。

1811年,布省派贝尔格拉诺将军去“解放”巴拉圭。没想到被巴拉圭人看成了侵略,他们在省督贝拉斯科带领下,诱敌深入,最后将贝尔格拉诺的布省军赶了出去。

巴拉圭与布省的战斗伤亡并不大,但却无意间激发了巴拉圭人的民族独立意识:原来还可以脱离西班牙独立?于是,西班牙驻巴拉圭省督贝拉斯科为形势所迫而不得不辞职,巴拉圭迅速实现了和平独立。

巴拉圭独立后选出了以军人耶格罗斯为首的五人委员会,其中包括律师出身的弗朗西亚。1813年,又选出了由耶格罗斯和弗朗西亚组成的执政府。1814年,弗朗西亚战胜了无能的耶格罗斯,成为终身独裁者,以“最高元首”之名统治巴拉圭27年。

当时巴西与阿根廷对巴拉圭的领土都有觊觎之心,所以弗朗西亚一方面以高压方式进行“恐怖”统治,一方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弗朗西亚的统治确实让巴拉圭实现了和平稳定与自给自足,相较于邻近阿根廷与乌拉圭的乱局,这是其最可贵之处。

在领土问题上,南查科大部分被阿根廷内陆省吞并,但弗朗西亚努力加强对北部马托格罗索地区的控制。他在波旁堡不断出兵“扫荡”巴西的印第安人,以显示在该地的存感,也向巴西传递一个信号:巴拉圭不会放弃这个地方。

但闭关锁国终究不是个办法,最后经济一定会出问题。1840年,弗朗西亚去逝,他的时代结束了。

1841年,有印第安瓜拉尼人血统的卡洛斯·安东尼奥·洛佩斯(即老洛佩斯)与军人阿隆索共同上台执政。1844年,老洛佩斯胜出,成为独裁者,只不过不再称“国家元首”而是称“总统”,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

老洛佩斯决定摒弃闭关锁国的政策,进行对外开放。

他在任期间外交获得大丰收:1852年,阿根廷终于承认巴拉圭独立和通航权;1853年,英国、法国、美国、撒丁王国相继承认。在国内建设上,他大量引进外国人才,还派儿子们去欧洲考察,发展巴拉圭的铁路、造船、电报、军工、报刊等产业,为日后他的败家子大儿子的挥霍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老洛佩斯的手腕比较老辣,刚柔并济,虽然有一支常备军,但轻易并不诉诸武力,且总能化险为夷。

老洛佩斯想解决巴拉圭的通航问题,但当时阿根廷独裁者罗萨斯不承认巴拉圭独立,并扬言要获得通航权,必须与阿根廷合并。老洛佩斯断然拒绝,罗萨斯恼羞成怒,封锁了巴拉圭到阿根廷的所有水路。

于是,1841~1844年,巴拉圭转而与想独立的阿根廷科连特斯省结盟共同对付罗萨斯,并私下划分了彼此之间的边界。他还派小洛佩斯参与反罗萨斯联军,只是巴拉圭还未发一枪,1851年,罗萨斯政权就在各方反对下倒台。

老洛佩斯在位期间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就是与美国的“水巫号”事件,双方在巴拉那河上因为误判打了起来。巴西舰队此时也趁机北上威胁,要求解决巴拉圭河通航问题。然而,老洛佩斯施展外交手腕,轻松就解决了问题。

1859年,美国与巴拉圭签订新商的,“水巫号”事件完美解决。巴西为对付阿根廷需要盟友,巴拉圭也做出通航让步,领土争议暂时搁置,两巴的关系得到了一定改善。

在北方领土方面,老洛佩斯继续加强对马托格罗索的控制,强化奥林波堡,在阿帕河修筑堡垒驻兵,并鼓励移民。

1862年,老洛佩斯去世,其长子弗朗西斯科·索拉诺·洛佩斯即小洛佩斯上台,巴拉圭很快就出事了。

小洛佩斯年轻时游历欧洲,深受刺激,为了提升名气,一直想做“南美的拿破仑”。但是相比于老洛佩斯,他是个爆脾气,刚猛有余,怀柔不足,何以做“南美的拿破仑”?

1864年,巴西入侵乌拉圭成为巴拉圭与巴西战争的导火索。乌拉圭白党向巴拉圭求救,小洛佩斯宣布巴拉圭对巴西宣战,由此巴拉圭战争正式爆发。

同年12月,巴拉圭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攻占了与巴西有争议的马托格罗索地区,占领了巴西重镇科伦巴。

1865年,小洛佩斯向阿根廷总统米特雷发出照会,要求借道援助乌拉圭。但此时乌拉圭战争已结束,内部和解。于是,阿根廷拒绝,但巴拉圭仍然向阿根廷宣战,并炮轰科连特斯省城,打得阿根廷人措手不及。

同年5月,巴西、阿根廷与乌拉圭三国结成三国同盟,共同对巴拉圭宣战,所以巴拉圭战争又称三国同盟战争。

从双方的人口和兵力对比来看,三国同盟显然占据压倒性优势,只不过他们士兵的纪律性、勇敢度和忠诚度以及士气远比不上巴拉圭。巴拉圭战初动员兵力强大,一度达6万,但小国寡民,缺乏实战经验,后劲不足,害怕被封锁。海军方面,巴西拥有一流的专业海军,船大火力强;巴拉圭显然不是个,船小火力弱,很多军舰都是商船改造的。

双方都相互吹牛,小佩洛斯声称几个月就结束战争,阿根廷总统米特雷则扬言3个月打到亚松森,谁知这场战争竟打了五年之久。

巴拉圭军队一开始势如破竹,一度占领整个科连特斯省,扶持了傀儡政权。但阿根廷很快在巴西舰队的配合下组织反击,绕道背后收复了科连特斯省城。

1865年下半年,巴西舰队在里亚楚罗战役中重创巴拉圭舰队,巴拉圭海军失去了“制河权”。由于任用非人,兵力太少,尽管巴拉圭陆军非常勇猛,“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但仍然相继在雅太、乌拉圭亚那战役中惨败。很多被俘的巴拉圭士兵瘦骨嶙峋,据说他们战斗前都不吃饭,可见已经穷困到什么程度了。

有鉴于此,小洛佩斯不得不全面收缩防线,把兵力撤回巴拉圭国内,北方的马托格罗索除外。一场侵略战硬是打成了卫国战,不知老佩洛斯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随即小洛佩斯亲自南下坐镇指挥国土保卫战,但他显然是一个业余军事爱好者,只会蛮干,判断频繁失误,空有拿破仑之志,却无拿破仑之能。他的对手们也不怎么样,否则小佩洛斯早就一败涂地了。

总的来说,三国同盟虽然伤亡也很惨重,但是还是占据了优势,巴拉圭始终无法打破巴西海军的封锁,逐步后退。

1867年,巴西陆军从北方进攻,夺回了马托格罗索地区。1868年,巴拉圭南方军事重镇乌迈塔失守,三国同盟长驱直入,巴西海军和查科一侧的陆军直逼巴拉圭首都亚松森。

这个时候,巴拉圭几乎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经济崩溃,人口锐减。所能动员的兵力大都是老人和小孩,甚至还包括残疾人。

1869年,亚松森失陷,三国同盟扶持的巴拉圭临时政府成立,并宣布小佩洛斯为叛徒。小佩洛斯匆忙向东北方向逃窜,由于有多疑症,临走之前处死很多人,包括他的亲弟弟、儿时的玩伴、为国效命的军官、外交官。

亚松森虽被占领,但小佩洛斯还活着,三国同盟联军不打算放过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继续派出兵追击。

1870年8月,小佩洛斯在巴拉圭东北部的赛罗考拉附近被巴西士兵击毙,巴拉圭战争或三国同盟战争正式结束。

小佩洛斯拒不投降,死在战场,对他而言显示出一个爷们的气概,但是对于巴拉圭这个国家,他的穷兵黜武又带来了什么?差点亡国灭种!

巴拉圭战争使巴拉圭人口从52万减为22万,其中妇女剩10万多,儿童8万多,男人不足3万。三国同盟中巴西伤亡最大,战死2.5-5万人,伤病更多;阿根廷次之,死亡3万多。

1872年,巴拉圭与巴西签约,阿帕河与白河之间的领土划归巴西,巴西想要的都给了。为了压制阿根廷,巴西支持巴拉圭在格兰查科问题上讨价还价。

1876年,巴拉圭与阿根廷签约,阿根廷获得了米西奥内斯以及贝尔梅霍河与皮科马约河之间的中查科。皮科马约河与绿河之间的北查科交由美国仲裁,1878年,美国仲裁的结果是北查科归巴拉圭,但这个结果没有经过玻利维亚同意,为日后玻、巴冲突埋下祸根。

太平洋硝石战争后,玻利维亚为了西失东补,和巴拉圭就北查科地区归属权发生了口水之战,并进行谈判,多次草拟了分界线,但是没有一次妥善解决。与此同时,两国不仅光动嘴,还在北查科地区修建了大量的军事堡垒,形成彼此混杂的相互对峙局面。

石油最终成为了两国关系恶化的催化剂。1922年,美孚石油公司进入玻利维亚,在查科以西的安第斯山脚下发现了石油,这个地方在阿根廷。1928年,美孚石油公司宣称北查科也发现了石油,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信以为真,误以为北查科地区也真的存在大量石油。

1929年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加剧了战争的爆发,玻利维亚作为矿石出口国遭受重创,政局动荡,巴拉圭则相对自给自足。这个时候,来一场战争通常都是转移国内注意力的最好方法。

于是,1932年,玻利维亚先发制人,进攻巴拉圭,挑起了查科战争。两国都是印第安人血统极重的国家,所以这是一场西班牙-克丘亚人-艾马拉人VS西班牙-瓜拉尼人的战争。

其实,玻利维亚在人口、兵力、武器上都是占优的,可战争的结果却再次让人大跌眼镜,玻利维亚再次表现出了南美“战五渣”的水平。整个战争,玻利维亚出动25万人,死亡5.2万人;巴拉圭出动10万人,死亡3.6万人。更为重要的是,巴拉圭人空前团结,勇往无前,而玻利维亚人则内斗严重,不但士兵缺乏勇气,畏手畏脚,而且频繁临阵换将,将领之间也彼此缺乏信任。

1935年,巴拉圭军长驱直入,一度打到了安第斯山脚下的帕拉佩蒂河,占领了约90%的北查科,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最终,在拉美多国与美国调停下,双方停火。1938年,巴拉圭与玻利维签订和平条约,巴拉圭获得了约80%的北查科,未能如愿按帕拉佩蒂河为界;玻利维亚只保住了北查科的一小部分,西失东补计划落空。

巴拉圭虽然成功扳回一局,赢得了土地,使版图定格在了40万平方公里。但实际上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玻利维亚没了土地,巴拉圭伤亡也很大,也没有如愿获得几滴石油。事实证明,北查科根本不存在什么石油,巴拉圭空欢喜一场,战后也引发了危机,使英国资本趁虚而入,经济结构长期处于畸形状态。试问一下,为了一片贫瘠之地,宁可巴拉圭遍地坟,真的值吗?

(本图文由天启元贞独立创作完成,创作不易,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