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癌物检出引爆舆论,股价四日蒸发 9.5 亿
2025 年 3 月 19 日,《消费者报道》发布的检测报告显示,送检的 13 款 “零添加” 酱油中,12 款检出致癌物镉,其中千禾御藏本酿 380 天酱油镉含量达 0.0110mg/kg。尽管该数值未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22)的限值(国标未对酱油镉含量设限),但 “千禾 0” 商标与 “零添加” 概念的强关联性,引发消费者对 “文字游戏” 的质疑。
事件发酵后,千禾味业股价连续四日下挫,累计跌幅 7.3%,市值蒸发超 9.5 亿元。资本市场的反应,折射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企业诚信的双重焦虑。
二、“千禾 0” 商标迷局:注册 16 年的 “擦边球”
千禾味业的商标布局堪称 “教科书级营销”。自 2007 年提出 “零添加” 概念后,企业先后申请 “千禾零添加”“千禾零添佳” 等商标均被驳回,最终于 2020 年成功注册 “千禾 0” 商标。瓶身设计中,“0” 字被刻意放大,与 “零添加” 宣传形成视觉混淆。客服面对质疑时,仅称 “千禾 0” 为注册商标,建议消费者参考配料表,始终未正面回应 “0” 是否等同于 “零添加”。
湖北好律律师事务所主任陈亮指出,商标注册本身合法,但企业利用 “0” 与 “零” 的符号联想,结合 “零添加” 营销,易误导消费者。这种 “打擦边球” 的行为,暴露出行业监管的空白 —— 国内尚无 “零添加” 酱油的强制标准,企业可自行定义概念。
三、“零添加” 神话破灭:重金属风险与行业乱象
检测数据揭示了更严峻的现实:13 款 “零添加” 酱油中,镉检出率高达 92%,总砷检出率 54%。中坝有机酱油等高价产品亦未能幸免,原料(大豆、小麦)吸收土壤污染物成为主因。专家警告,镉在人体内半衰期长达 10-30 年,长期低剂量摄入可能诱发 “痛痛病” 等慢性疾病,而国标对镉的 “宽容”(无限值)加剧了公众担忧。
行业层面,“零添加” 标签早已异化为营销工具。李锦记 “零添加防腐剂” 生抽仍含焦糖色,海天 “零添加” 产品含酵母抽提物,不同品牌对 “零添加” 的定义五花八门。2020 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曾明确,食品不得标注 “不添加”“零添加” 等字样强调未使用某物质,但企业通过商标、包装设计规避监管,导致概念混乱。
四、股价暴跌背后:业绩失速与信任危机
千禾味业的困境不仅是舆论风波,更是其商业模式的缩影。凭借 “零添加” 概念,企业曾在 2016-2022 年实现高速增长,但 2023 年以来业绩持续下滑:2024 年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双降,酱油主业收入减少 2.44%。此次事件暴露了其依赖单一概念的脆弱性 —— 当 “零添加” 光环褪色,产品力与品牌信任的短板凸显。
资本市场的反应亦印证行业趋势:消费者对 “伪健康” 营销的免疫力增强,更关注实际配料与安全数据。据央视新闻报道,专家建议消费者选择添加剂少、钠含量低的正规产品,而非盲目迷信 “零添加”。
五、破局之道:监管亮剑与行业自律
此次事件再次敲响警钟:调味品行业亟需告别 “概念混战”。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快 “零添加” 标准制定,明确商标使用规范,严惩误导性营销;另一方面,企业需回归产品本质,如李锦记通过减盐技术、有机工艺提升品质,而非依赖符号游戏。
对消费者而言,理性选择至关重要:查看配料表(避免模糊表述)、关注营养成分(控制钠摄入)、参考权威检测报告。正如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所言:“零添加未必更安全,科学配方与合规生产才是关键。”
结语
千禾 “0” 酱油风波,是一堂生动的消费教育课。当 “零添加” 沦为营销噱头,当商标设计暗藏误导,行业的信任重建需要监管、企业、消费者三方共同努力。唯有以透明替代模糊,以标准取代话术,方能让小小酱油重拾 “本味”,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与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