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舍,但终要离开。孩子们开学的时间越来越近,还有部分寒假作业需要收尾,也要留出几天时间回京收收心,调整一下作息时间,虽然贪恋在家过年的舒适和相聚,却又不得不带着孩子们踏上返京的高铁。

回老家的时候,行李箱里装得满满的,大包小包拿着。从老家回来,依旧是装着满满的行李箱,大包小包拿着,但物品已经换了模样。
前几天看到网上有说在高速公路服务区里看到有车主把从家里带走的年货扔到服务区,真是觉得太可惜了。好在我带回来的,都是我自己想要的,即使有些沉重,即使它们并不贵重,我也要把它们都带走,一点也舍不得浪费。看看我都从家里带了什么回来吧!

这种煎饼就是我们常说的山东大煎饼,但我并不是在山东买的,而是在江苏徐州。因为徐州离山东很近,徐州也有很多卖煎饼的,我家孩子奶奶也常吃煎饼。而我祖籍山东,老家来亲戚的时候,也会给我们带山东大煎饼,所以我对这个主食还是很喜欢的,每次回徐州,就会带点煎饼回来吃。

这种煎饼个头很大,展开后是圆形,形似荷叶,薄软如纸,香气诱人,满满都是粮食的香味。这种是五谷杂粮所制,营养丰富,易消化,很适合当日常主食。
因为个头比较大,我为了好装箱,都是叠成方正的小块,吃的时候再展开,撕下一小块用来卷菜食用,十分美味。

除了煎饼,我还带了徐州本地的特色主食——烙馍。在徐州的超市、菜市场、饭店都十分常见,普普通通却百吃不厌,而我带的这个烙馍还是我家孩子的奶奶亲手烙的。

除了煎饼,我还带了徐州本地的特色主食——烙馍。在徐州的超市、菜市场、饭店都十分常见,普普通通却百吃不厌,而我带的这个烙馍还是我家孩子的奶奶亲手烙的。
虽然超市、市场上随时都能买到烙馍,但大多是机器做出来的,奶奶觉得不如她烙的好吃,每次都坚持自己烙一些给我们带着,手工烙馍确实比机器烙馍要好吃多了。

馓子也是苏北、皖北地区常吃的特色食物之一,油炸食物,金黄焦脆,越嚼越香。馓子干吃香脆可口,也可以泡在汤粥里泡软食用。
我们小时候喝粥、豆浆或其它汤类食物,就以馓子当主食,泡在汤粥里食用。甚至没有汤粥,就把馓子捏碎,放在碗里,倒入开水,泡软即可。很多老年人就把它当成早饭了。

北方的馓子是以小麦面粉为原料,制作流程包括称面、和面、摔面、叠面、醒面,用油养面,整块面团被反复叠、拉、盘、扯,最后成为一根到底的细面,之后用油烹炸即可。
因为炸得焦香脆嫩,很容易碰碎,所以不方便携带,在本地吃的都比较完整,带到外地往往就是碎了一些的。馓子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属高热量、高油脂类食物,少吃点解解馋可以,但不要多吃。

我家孩子的奶奶,很多年前来北京的时候,在超市没找到韭黄,她觉得儿子喜欢吃,又买不到。自从那次之后,几乎我们每次回去,她都会给我们准备两把韭黄让我们带走。
以前我们觉得她这种行为没什么意义,并不是买不到,只是我们家附近的超市当时没有罢了。但这些年看到她固执的买韭黄,我们也就默认地带了。回家包了饺子或炒了菜,拍照给她看看,老人也欣慰,当然,这样做了,下次还会继续让带韭黄。不过,老家的韭黄比北京的韭黄便宜很多,在北京买一斤,在老家能买三斤。

盐豆子也叫臭豆子,闻着臭臭的,但吃起来香。盐豆是用黄豆发酵制成,为了便于保存,会放到阳光下晾晒至干燥,颜色发黑,有一股臭香味,咸味重,还有些辣味。
以前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农村里会有很多家制作这种盐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这种盐豆也越来越少见了,甚至我的孩子们都没见过这种食物。这次回去看到家里有,就带了一小袋回来,炒菜或凉拌菜,当个配菜也能解馋。比较咸,也不适合多吃。

最后一样,也是我最喜欢的,是我妈腌的萝卜干,香脆好吃。在家的时候用它佐餐,特别开胃。走的时候我妈给装了一袋,让我带回来慢慢吃。我妈做的萝卜干没那么干,也不会很咸,调味料放得合适,配上粥特别好。
每次离家,心里都是思绪万千。年轻的时候总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若干年后却怀念着家乡的人与景。人总是矛盾的,想要,还要,终究会留下一些遗憾。
年过完了,你离开家乡了吗?从家里带走了什么呢?
生活需要记录,美味需要分享,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喜欢魔多厨房的内容!本次分享结束,以后还会更多的一日三餐展示给朋友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