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在央视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中,一台将中国页岩气开发带入涡轮时代的装置,其神秘面纱被揭开了一角。
画面中,这台名为“阿波罗”的全球最大功率涡轮压裂车,同时带动着22辆普通压裂车,将四川大山下面四千多米的页岩气轻松开采了出来。
被深深震撼的电视观众不禁在问,是怎样的一群人造出了这个“神器”?他们有过什么不同寻常的故事?
解开页岩气难题
“神器”的制造者——烟台杰瑞集团,是我国最大的民营石油天然气装备生产商,在页岩气开采领域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
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已探明储量达22万亿立方米。但这些矿藏大多集中在千沟万壑的西南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深度超过4000千米,而且开采现场往往只能修整出足球场大小的作业空间。
这导致我国的页岩气开发周期长,费用高,无法大面积推广这种清洁能源,每年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大量天然气。
深感于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低成本开发页岩气的迫切需要,杰瑞经过数年努力,开发了这款“阿波罗”涡轮压裂车。
它搭载了用于直升机的5600马力涡轮发动机、全球最大功率的5000马力超级车载压裂泵,以及可以在游艇上使用的高速减速箱,不仅全球单机功率最大,体积也全球最小,将页岩气开采效率整整提高了一倍,也让中国成为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涡轮压裂装备的国家。
今年3月,杰瑞又推出了世界首台超大功率固井车、世界首台7000马力超级柱塞泵、电驱混砂橇、固井仪表车、连续油管等高端智能装备。
尤其是全球首个电驱压裂成套装备和页岩气开发解决方案,更是赢得了国内外行业专家和客户的一致好评。
这套功率密度高、体积小、模块化、成本低、占地面积小、就地供电、可减少环境污染的压裂作业装备及技术,被认为是对目前传统页岩气压裂方案的一次突破,不仅解决了基层电网对压裂作业的限制,也让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的页岩气开发成为可能。
更不可思议的是,电驱压裂成套设备产生的噪音仅有不到85分贝,比大洋深处的核潜艇还要安静。
事实上,作为国内油气钻采装备顶级制造商,杰瑞几乎参与、见证了中国页岩气商业化开发的每一步:中国第一口页岩气井的开发、中国首次页岩气“工厂化”作业、中国首家提供页岩气压裂返排水处理服务……它也是目前为止唯一向北美提供全套页岩气压裂装备的供应商。
但很多人也许想不到,杰瑞是一家海滨小城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
在短短20年里,它从毫无资金、技术和体制优势的小企业起步,不断用创新技术突破中国乃至世界之最,成为一家业务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5000余人的跨国上市集团,并在油田工程服务、油田工程设备、油田开发服务及钻完井设备、环保服务及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走在了世界最前沿。
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杰瑞的创始人,也是缔造杰瑞辉煌的绝对功臣——董事长孙伟杰。
为尽孝二次下海
时钟拨回到1993年。
总设计师南巡讲话发表后,国内迎来了第一波“下海”创业大潮。
彼时的孙伟杰,还是烟台一所技校的教务科科长,有着让人羡慕的工作。
可孙伟杰始终不能适应学校的人浮于事和复杂人际关系,总想着去下海。恰好那时学校成立了校办企业,他便以每年两万五千元的高额承包费,拿下了经营权。
为了能够交上承包费用,他很快就在两间破平房里支起了油条摊,一边炸油条,一边思考公司下一步该做什么。
一个偶然的机会,孙伟杰在保税库看到一家跨国企业从总部发来的传真,上面列出的成本和保税库往外销售的价格足足差了一倍。
孙伟杰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机会。
他开始研究这家企业产品每一个零部件的生产厂家,车上车下的爬,记录每一个部件的标牌,并通过大使馆商务处查找这些国外厂商的联系传真,发传真请他们报价。
凭借从原始零部件制造商获得的低价渠道,孙伟杰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承包校办企业两年半后,孙伟杰把全额承包金和营业执照交回了学校,在学校找了个闲职,每天摄影、下棋、写文章,悠闲自在。
可这种小富即安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
不久后,孙伟杰的母亲被查出身患癌症,一向孝顺的他想尽办法为老人提供最好的医疗和生活条件,生活负担明显超出了他的经济能力。
孙伟杰意识到,对家人和周围的人自己还有很多的责任需要承担,可现有的物质条件不足以支撑这一切。
他决定二次下海。
不久后,孙伟杰与王坤晓、刘贞峰两名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烟台金日工程配套有限公司(杰瑞集团的前身),销售矿山设备的进口配件。
为打开市场,孙伟杰等人爬到广西800米高的矿山上,每天躺在矿车车底确认配件型号,凭着用心的态度赢得了第一份订单。
客户说,10多年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用心做事的人。
2000年盛夏的一天,几个福建商户来到杰瑞,询问油田进口配件的事情。此时的杰瑞只是一个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小公司,业务与油田也没有交集。
生意没有谈成,可这几个人的到访却给了孙伟杰新思路,“既然矿山需要配件,那油田也一定需要。”
从追赶者到引领者
2000年7月,在绿皮火车上颠簸了两天两夜后,孙伟杰和人称“杰瑞研发第一人”的刘东,来到了烈日炙烤的新疆。
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把配件卖给油田!
在克拉玛依油田,几台固井水泥车,因为风扇结温装置出问题趴了窝,却没有可用的配件。
那时一个海外配件运到新疆大漠需要几个月时间,孙伟杰只用15天就从国外把配件买了回来,让固井公司上下为之一惊。杰瑞第一个油田配件的订单就这样拿到了。
孙伟杰信心大增,他又坐了7个小时汽车来到青海油田,围着油田设备爬上爬下,仔细研究。
一天,油田上有两个变速箱出现故障,若是送到深圳维修需要耗时四五个月,油田的人就想请做配件的杰瑞修一下看。
对变速箱一点都不了解的孙伟杰,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
他和刘东对照着说明书,把变速箱一点点拆解,并常常工作到凌晨。狂风肆虐的戈壁滩,夜晚寒冷无比,冰冷的金属表面一不小心就可能粘下手上一层皮。
经过几天几夜的鏖战,两人终于将变速箱成功修复。凭借着精湛的维修技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杰瑞打动了青海油田的工作人员,一举拿下6台变速箱的维修业务。
2001年,青海油田的一台压裂车从山上摔下,只剩两个大梁,发动机严重变形,水箱、散热器都没了影,完全到了报废的程度。车被送到了国内权威的维修单位,八个月后仍无法修复。
青海油田不忍心价值数千万的压裂车就这样废掉,他们又提出让杰瑞来试一试。孙伟杰和刘东不停地查各种资料,克服技术上的问题,采购所有需要的配件,经过3个月的高强度工作,一辆几近全新的压裂车出现在众人面前。
就这样,孙伟杰和刘东在油田行业一夜成名,杰瑞品牌也一炮打响,奠定了进军油田领域的基础。
压裂车修好后,孙伟杰就在想,大家都说修好这辆车比造一辆新车更难,那为什么不能直接造一台呢?2002年,他决定成立石油装备研发部,投身油田装备制造。
很快,第一笔订单就来了——中海油服希望杰瑞能为它生产一台单机单泵固井橇。
众人激动过后,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来了:固井橇怎么制造?
机械工程毕业又英文功底不错的姜晓宝,开始大量阅读国内外产品技术说明书及业内先进设备案例。在他的带领下,杰瑞的研发队伍从最基本的理论架构开始,循序渐进地研究各种工艺。
在克服一道道难关后,2004年杰瑞第一台油田装备通过了客户验收,最终应用于中海油南海钻机平台,经受住了严苛海工环境的考验。
2004年,姜晓宝带领的油田研发部门升级成为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在随后的10年里,它缔造了多个行业第一:
国内第一台3100型压裂车、国内第一套岩屑回注成套设备、国内第一台大管径的连续油管作业设备、国内首套液氮泵送设备、世界最大管径连续油管半挂车、国内首家可提供全套岩屑回注服务、回注设备和数据采集系统……
岩屑回注、连续油管、液氮泵送、大功率压裂车、数据采集系统、油气田废水和废弃物环保处理……杰瑞研发出的这些连“三桶油”都没有的尖端设备和技术,也让它实现了从维修工到制造商再到创新者的三级跳。
真诚是事业的基石
事实上,对民企而言,油服原本不是一个只要有热情和实力便可大展拳脚的行业,它依存于石油公司,人才、技术和资金门槛高,并且行业周期性明显,企业极难成长起来。
尤其是体制的藩篱,长期限制民资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空间。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作为难以撼动的石油三巨头,不仅在上游勘探开采板块实力雄厚,在石油装备、石油工程、石油开采服务等领域也有数量众多的子公司,是真正意义的全产业链运营。
可这也导致三大油内部产业链形成自我循环、内部保护,外人很难平等地参与到竞争中。非三大油体系的石油装备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如果不付出更大努力,提供三大油没有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就很难从三大油手中拿到订单。
毫无技术背景和体制优势的杰瑞明白,它能够依靠的只有不断创新。
从创立之初,孙伟杰就决定要秉承创新理念来经营企业,将创新作为重中之重,一路带领企业深耕发展。
每一年,它在研发上的投入都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5%,最近五年的研发投入更是累计超过10亿,在高端油气装备领域形成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
杰瑞还先后承担国家及地方科研项目80余项,拥有有效国家授权专利352项,其中发明专利68项,PCT专利3项,拥有软件著作权92项,23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以上水平,4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
但对杰瑞形成技术优势起到最关键作用的,是它的企业文化。
在孙伟杰看来,企业文化越真诚,团队成员对健康文化的认同度就越高,这个企业就会有很强大的竞争力,给它时间就能形成强大的技术优势。
孙伟杰要求包括他在内的所有高管亲属都不能在杰瑞任职,在民营企业中实属罕见。还有一次,孙伟杰在进入办公楼时忘记佩带工作证,应罚款5元,但他认为董事长犯错比其他员工犯错影响更大,就按照罚款额度5元乘以当时的员工人数,上交了1万元罚款。
2012年,一次供应商向杰瑞采购人员赠送黄金首饰,被当场拒收。第二天,供应商又赠送返程车票,采购人员追出一条马路,按价返还了车票钱。类似的故事常常发生在杰瑞员工身上。
孙伟杰认为,杰瑞员工的“傻”主要是不通人情世故,但在技术攻克上,他们很聪明,所以才创造了多项国内同类企业的第一。
姜晓宝也表示,“中国聪明人很多,但是不同的人所处的机遇不同。在2002年之前,我也不笨,2002年之后,我也没有变得更聪明,只是我们到了一个更好的平台,能够把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
事实证明,当一个公司打造出充满真诚和友爱、不需要讨好领导只需要专心做事就能获得丰厚回报的内部环境,员工个人的生产力将会得到极大的促进。
孙伟杰认为,这一点也是多数国企和多数民企不一样的地方,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聪明人更多,但20年之后,他们却未必有民营企业的人优秀。“因为每天想的事情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