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末的中国土地市场因建发房产的连番动作掀起巨浪。这家闽系房企在三天内接连刷新成都、杭州两大核心城市楼面价纪录,以"地王制造机"的姿态展现其深耕一二线城市的战略定力。
地王收割背后的财务底气

在3月27日的成都土拍中,建发房产以41200元/㎡的楼面价摘得金融城三期地块,将成都土地单价首次推上4万元大关,较半年前同区域地价暴涨51%。次日转战杭州,建发旗下公司以88029元/㎡的惊人价格竞得西湖区蒋村地块,将杭州地价天花板直接抬升14%,创下115.39%的溢价率新高。
这种激进拿地策略的底气来自稳健的财务表现。据3月26日发布的年报,建发国际2024年实现营收1345.7亿元,同比增长18%;毛利额达153.8亿元,增幅12%。在行业调整期维持核心净利润微降5%至78.6亿元,展现出优于同业的抗风险能力。截至年末,净负债率控制在65%的健康水平,为土地市场逆周期操作提供了充足弹药。
管理层换帅释放战略转向信号
值得关注的是,在发布年报当日,建发国际同步宣布重要人事调整:原董事会主席赵呈闽退居执行董事,由深耕华东区域多年的林伟国接任主席,同时提拔田美坦担任行政总裁。此次交班恰逢企业战略升级关键期,透露出三个重要信号:
区域深耕战略深化:新任主席林伟国曾主导建发在长三角的布局,田美坦作为建发房产副总经理兼华东区域董事长,此次升迁显示企业对核心城市群的战略聚焦。
开发运营能力强化:管理层调整强调"实战派"上位,田美坦在成都市场已有成功操盘经验,2024年底曾以34.16亿元拿下青羊区组合地块,为此次高价拿地积累了区域认知。
产品力提升导向:建发近年打造的"新中式"产品系在改善型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高价地块获取与其产品溢价能力形成战略协同。
战略逻辑与未来布局
建发的"地王策略"并非盲目激进,而是基于深度市场研判的长期布局。从成都金融城三期到杭州蒋村地块,均属城市核心区稀缺宅地,具备抗周期属性。以杭州地块为例,其所在板块二手房挂牌价已达12-15万元/㎡,新房限价存在上浮空间,8.8万元楼面价仍留有利润安全垫。
企业未来战略呈现三大特征:
1. 城市能级提升:2025年新增土储全面聚焦15个核心城市,长三角、成渝都市圈投资占比拟提升至65%以上。
2. 产品结构优化:2024年建发国际160㎡以上户型销售占比达38%,高价地获取将强化高端产品线布局。
3. 资金运作创新:探索与AMC合作的不良资产包收购模式,在杭州等地试点"纾困+开发"联动机制。
风险与挑战
尽管战略逻辑清晰,但高价拿地仍存隐忧。以成都地块为例,需实现售价6.5万元/㎡以上方可保本,而当前金融城板块新房均价约5.8万元/㎡。同时,115%的溢价率可能引发政策关注,重点城市或加码现房销售、限价等调控措施。
行业分析师指出,建发的逆势扩张建立在对市场复苏的预判之上,若核心城市改善需求释放不及预期,高周转压力将显著增加。不过,凭借国资背景的融资优势和新管理层的操盘能力,这家"地王专业户"或将在行业调整周期中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