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多必失,切莫图一时嘴爽给自己找难受

笨爷爷成长路 2024-07-19 23:30:50

言多必失,一方面指过多言语反而露出破绽,一方面指发言之前没有考虑听者的立场和感受,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从人体结构而言,一双美目,一双灵耳,却只有一张嘴巴,似乎大自然已经提前告诫我们顺应天理,多看,多听而少说。

在封建的中国古代,九五之尊代表着天地至尊,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无论是才智过人的举世之才,还是丰功伟绩的将士,对皇帝而言处决一条人命只在一念之间。正所谓伴君如伴虎,而与君相处最重要的生存之道之一便是谨言慎行。

贺若弼生在将门之家,父亲贺若敦是一位以勇武刚猛闻名的将领,后因口出怨言激怒北周晋王宇文护,被逼自杀。在临终前痛斥自己死于口舌,刺伤贺若弼的舌头,以此告诫他祸从口出,定要慎言。

周武帝时期,上柱国乌丸轨与皇帝交谈,直指太子没有帝皇之才,应当另选他人,并引出与贺若弼谈论过此事,于是皇帝召见贺若弼。贺若弼知道太子地位无法动摇,又忆起父亲的遗言,于是回答皇帝:“太子的品德学问日益精进,未觉有失。”皇帝听后不语。乌丸轨得知贺若弼与皇帝的对话,严厉责备他背叛自己,贺若弼解释道:“君王轻言则信,大臣轻言则性命不保。”果然,太子即位后,乌丸轨被杀,而贺若弼则免去了杀身之祸。

贺若敦是骁勇善战的将才,屡立战功,也谋得官职,没有犯错,没有背叛,却只因几句怨言得罪了权臣,而被逼自杀。一世英名,毁于几句轻言,谁听了不为他喊句冤呢?

反观儿子贺若弼,虽知道太子未成帝皇之器,德行有失,但判断出太子继位局势,没有言太子不是,最终保住了性命。有人认为几句言语不至于落得这般下场,终归是才智不足。殊不知,才高八斗,鹤立鸡群若不懂藏拙,便成了枪打出头鸟。

才智出众的杨修也未能逃脱言多必失的命运。杨修因智谋过人而被曹操赏识,在丞相府担任主簿。一次,杨修与曹操经过记载曹娥投江寻父孝行的曹娥碑,碑背上有“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未解其意,便问杨修知否,杨修回答知道。后跑出30里路,曹操才领悟出含义,两人一对答案,如出一辙,曹操才道:“我与卿的才智差了30里路。”曹操虽然嘴上称赞杨修的才智,但忌惮的种子已经埋在心底了。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活字修门,一人一口酥,杨修在曹操面前多次展示自己的聪明,行事张杨,却忽略了帝皇渴望贤才,更忌惮功高盖主。人才不是非他不可,日积月累,曹操渐渐对他心生不悦和猜忌,最终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处决了杨修。杨修的故事充分地体现了祸从口出的道理,告诫我们说话之前应该先考虑言语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虽然现在已是文明时代,古代已成历史,失言不至于引来杀身之祸,却也会引来不满和妒忌,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少麻烦。家庭生活中,一时冲动说出如利刃伤人的话,使关系僵化,最终一发不可收拾。在职场中,上司下属之间的相处也颇需注意。在一次会议中小李发现领导的决策有纰漏,当着众多同僚的面直言不讳。虽然他适时发现了错误,说明他的才能出众,但在会议直指领导错误却落了领导的面子,因此引起领导的不满,最终被降职。

多言必失,谨言慎行是大多数人在古代皇宫的生存之道,但放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只是失言的代价远没有古代可怕。

如何避免一时冲动失言呢?首先,遇到冲突时先学会保持冷静,思考攀谈对象的身份立场,在脑海先预演一次对方的反应,若反应激烈,应该尝试换成婉转的言辞。

其次,可以注意沟通环境和沟通技巧,如避免在公开场合直接指责对方。最后,多倾听他人的意见,避免过分强调自己的观点,保持谦虚和尊重的态度。

言多必失的教训时刻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话无用,甚至招来祸端,这些话不用说,也没有必要说。如果不擅长分辩,不如不说,就当藏拙,至少不会因此节外生枝。

希望笨爷爷的分析对你有所帮助和启发。点亮右下角爱心和星星,愿财和爱向你而来。

1 阅读:63